content

如何健康喝湯?喝湯可能帶來這些問題(組圖)

 2021-01-02 13: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1
    小字

廣東人認為:靚湯養靚仔、養靚女。
廣東人認為:靚湯養靚仔、養靚女。

民間俗諺云:「飯前一口,勝過良藥方。」廣東人愛喝湯,在廣東,補鈣,來碗骨頭湯;生病,來碗雞湯;下奶,來碗鯽魚湯。但是,喝湯還得考慮一些其他的問題。

廣東人最愛喝湯

廣東人認為:靚湯養靚仔、養靚女。你到廣東街上隨便找個人問為什麼這麼愛喝湯?答案多數都是,好喝,健康。

廣東人對於什麼時候該喝什麼湯,都能拿捏妥當。主婦們對湯的秘方瞭然於心,經常想方設法給家裡人煲湯,尤其是為了小孩子的成長、健康,總是讓孩子多喝上幾碗湯。

菜可少,湯不可無,而且許多人還只喝湯不吃肉。無論是過節,招待客人,還是孩子回家,都得煲上靚湯。就連菜市場肉販子也會先問你買肉是炒菜還是煲湯,你要說煲湯,他就會給你選上好肉,拍拍胸脯保證:「這塊好,煲出來的湯營養更多,更好喝。」

喝雞湯也要吃雞肉

喝雞湯也要吃雞肉。
除了喝雞湯,也要吃雞肉。

「肉可以不吃,湯必須喝完。」「多喝點,煲了很久,一整隻雞的營養都在裡面了。」食材的精華全都熬進水中,剩下的沒啥作用?

之前有節目專門做過一個實驗:把雞湯一分為二,分別對雞肉和雞湯進行營養檢測。結果雞肉裡的蛋白質含量是雞湯的20倍。因此,喝雞湯也要吃雞肉,如果只喝湯不吃雞肉,豈不是太虧了?

還有一個實驗:有人分別取煮了20分鐘和40分鐘的魚湯進行對比,40分鐘的蛋白質含量只多了一點點。而隨著燉煮時間越長,高溫作用下,很多營養物質都會流失。

很多人覺得魚湯變得越白越濃,證明裡面營養越充足,實際上這是因為脂肪受熱乳化成了白色。而魚中有種叫磷脂的東西,親水親油的磷脂很輕易就能讓水包住脂肪,亦即湯越白,脂肪越多,就像其他看上去大補的骨頭湯等奶白色高湯一樣。

也有許多人認為拿高壓鍋就能強行把鈣煮出來,但看上去營養滿滿,卻喝下去一口又一口脂肪,其他物質能溶進去的並不多。像蛋白質得靠消化酶溶解,鈣只有少部分能溶於水,維生素在高溫之下也所剩無幾。

所以湯煮得越久,脂肪越多,越容易讓你發胖。營養在食材裡,如果煮一些老火菜湯,除了喝湯也一定要吃蔬菜。不過,有也有些湯則不建議再吃掉食材,不可一概而論。

喝湯帶來的其他問題

大家以為喝湯助消化,其實更難消化。
大家以為喝湯助消化,其實更難消化。

攝入大量脂肪很容易增加胃的負擔,大家以為喝湯助消化,其實更難消化。而且過多的脂肪還會讓血脂升高,甚至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對於本身就已經肥胖的人而言更不利。

很多哺乳媽媽都喜歡喝很多湯來下奶,除了以上問題之外,喝完湯就飽得吃不下其他東西,所以營養很難跟上。自己發胖,但孩子卻沒補充到多少營養。

此外,要想湯好喝,必須放些鹽調味,味道剛好的鹹度,喝上一碗湯大概就攝入了2克鹽左右,如果飯前飯後都喝就達到4克,而成年人每天攝入鹽的量應該不超過6克。加上你還吃其他食物,一天下來吃進的鹽早就超標很多了。

燉煮湯品的過程中,肉裡的嘌呤會悉數跑到湯裡,時間越長,湯裡的嘌呤越多。它會在人體內轉化成尿酸,而尿酸也需要腎臟排出。湯喝多了容易尿酸太多,無法排出的就會滯留在一些關節內,從而引發痛風。

另外一個問題是「趁熱喝」,因為口腔、食道所能忍受的最高溫度大約在50℃左右,剛煮好的熱湯卻遠超過這個溫度。趁熱喝很容易燙傷食道黏膜,引起食道潰瘍,長期下來還可能會造成胃糜爛、食道癌。

湯泡飯也是一個很多人都有的喝湯壞習慣,吃飯時需要咀嚼很多次,但湯把飯菜泡軟後不怎麼需要咀嚼,不知不覺就會吃下更多飯,而且飯菜直接進入腸胃,很不容易消化。加上胃酸被湯稀釋,消化負擔提高了不少,久之容易患上胃病。

綜上所述,喝老火靚湯能滿足味蕾,但是否養生仍有爭議。

學會健康喝湯

在兼顧美味的同時,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健康喝湯。
在兼顧美味的同時,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健康喝湯。(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在兼顧美味的同時,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健康喝湯。

由於長時間煲煮會使食材營養流失,所以煮湯最好控制在1小時左右。煮肉湯時先去皮、去脂肪,飛水去嘌呤。煮的時候千萬別再加油,煮完之後用湯杓撈去表面的油層再喝。

不要為了味道鮮美而加入太多鹽,少鹽或者無鹽更加健康,也一定不要喝濃湯。每次喝湯應該在飯前,因為飯後喝湯會稀釋胃液,影響消化,造成肥胖。

還有很重要一點,喝湯一定要吃肉。也不要天天喝湯,畢竟身體更為重要。

責任編輯: 亞靜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