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變成只懂專業的「白痴」(組圖)


讀書會增加人的「深度」。(圖片來源:Adobestock)

不能變成只懂專業的白痴

讀書會增加人的「深度」。

這裡所談的「深度」,並不是只對一樣事物探究到底的深度。對專業領域探究到底,其他方面卻完全不行,這樣並不均衡。所謂的深度是全人式的、綜合式的深度。

現在的大學生不讀書,事實上,我感覺大學的老師也漸漸不再為了文化素養而廣泛閱讀。我在大學招聘的面談中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

「能不能請你說出三本專業領域以外,構成你本身素養的書?」

專業領域以外是重點,這問題是要確認對方是否擁有豐富的素養。要讓學生具備文化素養,老師本身不能沒有素養。

但沒想到突然語塞的人比以前多了。如果是「多到數不清,舉不出來」我能理解。希望他起碼能說出「要縮小到三本很難,請容我舉出十本」這樣的話來。可是很遺憾,回答「如果是專業領域,我馬上就能說出來……」的人愈來愈多。

熟知專業領域是當然的,但我認為應當要有一般素養做為其背景知識。在缺乏哲學思考之下搞科學,或是搞經濟學而不懂文學是很危險的事。所以大學一年級的新生才會有教養課程*。就是所謂的博雅教育。

*相當於台灣的通識課程。


博雅教育的概念誕生自古代希臘。(圖片來源:Adobestock)

博雅教育的概念誕生自古代希臘。起源於「有助於獲得自由的全人式技藝」的教育原理。認為人類為了掙脫出包含偏見、習慣在內的束縛,靠自己的意志活下去,必須具備廣泛且實踐性的知識。

之後,中世紀歐洲繼承了博雅教育的傳統,將它定義為「文法、辯證、修辭、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的「自由七藝」。並且,當日後神學、醫學、法律這類專科教育出現,博雅教育更成為應當優先學習的項目。

現代的博雅教育一面汲取這樣的傳統,一面納入近代很發達的經濟學、自然科學等,範圍變得更加廣泛。

近年來,博雅教育開始逐漸受到重視,想必是因為在全球化進展、社會問題複雜化的情況下,人們強烈認知到必須具備超越專業領域的靈活性才能解決問題。

人們認為,即便擁有豐富的專業領域知識,但在充分運用那些知識上,若沒有多元的視角也很困難。比方說,就算學過基因工程,懂得基因操作的技術,但要處理該

如何與生命倫理取得妥協這樣困難的問題,必須具備歷史、宗教、哲學等廣泛的知識。

因此我才說,發生在文化素養愈來愈受到重視的時代,人們卻不讀書的這種現象很奇怪。
 

本文整理、節錄自齋藤孝《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