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習近平強力推銷「國際健康碼」不可不慎(圖)


北京市民進入超市購物之前刷健康碼(圖片來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12月2日訊】20國集團(G20)峰會於11月22日閉幕,新冠病毒疫情管理為會議焦點。各國領導人參與網路會議後發表公報,表示將致力確保全球都能負擔得起、並能公平取得疫情診斷和疫苗。而會中最引人矚目之處,當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各國推薦中國的「健康碼」機制。

根據《BBC》11月23日報導,習近平建議各國參考中國的「健康碼」,協調國際通用準則,建立「國際健康碼」及國際健康數據資料庫,以便各國人士進行出入境審查,協助產業經濟迅速流通。

習近平在北京以視訊出席G20峰會強調,要在防控疫情前提下,恢復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要加強各國政策與標準「對接」,搭建「快捷通道」,便利人員往來。並且提出建立基於核酸檢測結果、以國際通行的健康碼進行國際相互確認機制,「希望更多國家參與」。

然而,由於中共對人民進行大量數位監控,早已引起國際高度疑慮,加上開發不久的健康碼今年在中國的強制執行經驗也備受人民質疑,習近平的「推薦」迅即引髮質疑。

「國際健康碼」=特洛伊木馬?

會中習近平並未詳述這所謂「國際健康碼」的運作邏輯,比方最重要的是,誰有資格能管理所謂的國際健康數據資料庫?

即使事後有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生物安全研究計畫主持人、流行病學家麥金泰(Raina MacIntyre)教授表示,最折衷的辦法恐怕是由聯合國或者世界衛生組織(WHO)管理,但是她自己也質疑「人們會同意非本國政府取得他們的數據資料嗎?」更遑論聯合國以及WHO在疫情爆發後的管理能力,以及傾向中共的施政態度,公信力已經大打折扣。

對此,國際NGO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HRW)執行長羅斯(Kenneth Roth)推文警告,當心習近平在G20峰會的「國際健康碼」提議,中共恐怕以「關注健康」之名義送出「特洛伊木馬」,以達成「廣泛的政治監控」目的,將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順勢推廣國際。

今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不久,中國於2月借由阿里巴巴支付寶以及騰訊微信開發技術,陸續推出健康碼。騰訊並與「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共同推出全中國「防疫健康碼」,串聯廣東、上海等多處健康碼系統。從杭州上場兩個月之後,健康碼便已迅速遍及中國200多座城市的數億人口。

健康碼是種手機二維碼(QR code),經掃瞄後可取得個人最近的健康和交通資訊,以從嚴控制病毒之傳播途徑,用戶必須登錄個資、定位與健康狀況,並由「系統」決定用戶能否外出與通行。

健康碼以紅、黃、綠三色區分用戶健康狀況。健康用戶為綠碼,可自由交通;發燒、確診、疑確診者為紅碼,須進行14天隔離或者集中管理,經連續14天打卡健康則轉為綠碼;與紅碼者有近距離接觸者為黃碼,要進行7天隔離或集中管理,連續7天打卡健康則轉為綠碼。民眾外出交通、進出公共場所與居處都必須刷碼,政府能藉此輕易掌握用戶個資、健康與行蹤資訊。

管制人民生活的巨型實驗

3月初《紐約時報》指出,健康碼是中國「使用數據管制人民生活的大膽巨型實驗」,杭州官方對於推出健康碼頗為得意,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宣稱這是「杭州數位化城市管理的重要實踐」,認為「應該研究如何擴大這類程式的應用」。

同時《紐約時報》調查發現,用戶申請時即須授權讓健康碼引用個資數據,其中「向警方報告資訊和地點」(Report Info And Location To Police)的程式碼,會把用戶個資、位置和識別碼傳給伺服器。

《紐約時報》並且提醒,健康碼難免透露中國疫情不實的冰山一角。例如浙江省(約有5700萬人口數)2月24日發布有九成以上人口已經安裝健康碼,高達98.2%的用戶是綠碼,但未公開調查方法,卻也可被簡單看出僅只浙江就有上百萬人處於應被隔離管制的「異常」狀態。

也許杭州首推健康碼這種「具有中共專制特色」的措施,受到中央的嘉許與鼓勵,杭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5月23日宣布,擬進一步將民眾「健康習慣」納入健康評分標準,永久追蹤包括運動、飲酒、吸菸、睡眠、作息等習慣數據記錄,「成為提升百姓健康免疫力的防火牆」,隨即引發輿論對這種「升級版」健康碼嚴重侵犯隱私的疑慮,質疑當局對於數位管制已經過度偏執。

如今,習近平以疫情管理、經濟復甦這類堂而皇之的理由,在G20峰會這種國際重要場合宣示推薦「健康碼」這種來自中共的「使用數據管制人民生活的大膽巨型實驗」,企圖複製中國的「健康碼」、發展「國際健康碼」,甚至進而與聯合國將設於杭州的「大數據研究中心」串連掌控「國際健康碼」,自是有備而來,不會只是說說而已。

「健康碼」一但被強制使用,個人隱私等於被「鎖碼」,被監控管制的內容很容易被當權者「升級」、串連至「社會信用體系」,甚至無限上綱。國際社會對於「健康碼」這種中共亟欲推廣全球的數位監控新利器,恐怕過於掉以輕心。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吳奕軍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