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进入超市购物之前刷健康码(图片来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0年12月2日讯】20国集团(G20)峰会于11月22日闭幕,新冠病毒疫情管理为会议焦点。各国领导人参与网络会议后发表公报,表示将致力确保全球都能负担得起、并能公平取得疫情诊断和疫苗。而会中最引人瞩目之处,当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各国推荐中国的“健康码”机制。
根据《BBC》11月23日报导,习近平建议各国参考中国的“健康码”,协调国际通用准则,建立“国际健康码”及国际健康数据数据库,以便各国人士进行出入境审查,协助产业经济迅速流通。
习近平在北京以视讯出席G20峰会强调,要在防控疫情前提下,恢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要加强各国政策与标准“对接”,搭建“快捷通道”,便利人员往来。并且提出建立基于核酸检测结果、以国际通行的健康码进行国际相互确认机制,“希望更多国家参与”。
然而,由于中共对人民进行大量数位监控,早已引起国际高度疑虑,加上开发不久的健康码今年在中国的强制执行经验也备受人民质疑,习近平的“推荐”迅即引发质疑。
“国际健康码”=特洛伊木马?
会中习近平并未详述这所谓“国际健康码”的运作逻辑,比方最重要的是,谁有资格能管理所谓的国际健康数据数据库?
即使事后有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生物安全研究计划主持人、流行病学家麦金泰(Raina MacIntyre)教授表示,最折衷的办法恐怕是由联合国或者世界卫生组织(WHO)管理,但是她自己也质疑“人们会同意非本国政府取得他们的数据资料吗?”更遑论联合国以及WHO在疫情爆发后的管理能力,以及倾向中共的施政态度,公信力已经大打折扣。
对此,国际NGO组织“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HRW)执行长罗斯(Kenneth Roth)推文警告,当心习近平在G20峰会的“国际健康码”提议,中共恐怕以“关注健康”之名义送出“特洛伊木马”,以达成“广泛的政治监控”目的,将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顺势推广国际。
今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不久,中国于2月借由阿里巴巴支付宝以及腾讯微信开发技术,陆续推出健康码。腾讯并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共同推出全中国“防疫健康码”,串联广东、上海等多处健康码系统。从杭州上场两个月之后,健康码便已迅速遍及中国200多座城市的数亿人口。
健康码是种手机二维码(QR code),经扫描后可取得个人最近的健康和交通资讯,以从严控制病毒之传播途径,用户必须登录个资、定位与健康状况,并由“系统”决定用户能否外出与通行。
健康码以红、黄、绿三色区分用户健康状况。健康用户为绿码,可自由交通;发烧、确诊、疑确诊者为红码,须进行14天隔离或者集中管理,经连续14天打卡健康则转为绿码;与红码者有近距离接触者为黄码,要进行7天隔离或集中管理,连续7天打卡健康则转为绿码。民众外出交通、进出公共场所与居处都必须刷码,政府能借此轻易掌握用户个资、健康与行踪资讯。
管制人民生活的巨型实验
3月初《纽约时报》指出,健康码是中国“使用数据管制人民生活的大胆巨型实验”,杭州官方对于推出健康码颇为得意,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宣称这是“杭州数位化城市管理的重要实践”,认为“应该研究如何扩大这类程式的应用”。
同时《纽约时报》调查发现,用户申请时即须授权让健康码引用个资数据,其中“向警方报告资讯和地点”(Report Info And Location To Police)的程式码,会把用户个资、位置和识别码传给服务器。
《纽约时报》并且提醒,健康码难免透露中国疫情不实的冰山一角。例如浙江省(约有5700万人口数)2月24日发布有九成以上人口已经安装健康码,高达98.2%的用户是绿码,但未公开调查方法,却也可被简单看出仅只浙江就有上百万人处于应被隔离管制的“异常”状态。
也许杭州首推健康码这种“具有中共专制特色”的措施,受到中央的嘉许与鼓励,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5月23日宣布,拟进一步将民众“健康习惯”纳入健康评分标准,永久追踪包括运动、饮酒、吸烟、睡眠、作息等习惯数据纪录,“成为提升百姓健康免疫力的防火墙”,随即引发舆论对这种“升级版”健康码严重侵犯隐私的疑虑,质疑当局对于数位管制已经过度偏执。
如今,习近平以疫情管理、经济复苏这类堂而皇之的理由,在G20峰会这种国际重要场合宣示推荐“健康码”这种来自中共的“使用数据管制人民生活的大胆巨型实验”,企图复制中国的“健康码”、发展“国际健康码”,甚至进而与联合国将设于杭州的“大数据研究中心”串连掌控“国际健康码”,自是有备而来,不会只是说说而已。
“健康码”一但被强制使用,个人隐私等于被“锁码”,被监控管制的内容很容易被当权者“升级”、串连至“社会信用体系”,甚至无限上纲。国际社会对于“健康码”这种中共亟欲推广全球的数位监控新利器,恐怕过于掉以轻心。
(本文为《上报》独家授权《看中国》,请勿任意转载、抄袭。原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