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債務達GDP的2.7倍 「國家隊」也不行了(圖)
被媒體稱為晶元產業「國家隊」的紫光集團也出現債券違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11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顯示,中國今年前三季度債務是GDP的2.7倍,國企債券不斷違約甚至破產,被媒體稱為晶元產業「國家隊」的紫光集團也違約,晶元國產化進程因此出現警訊。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例會上稱,今年中國槓桿率上升得非常快,前三季度已經上升27.7個百分點達到270.1%,也即是說債務是GDP的2.7倍,今年全年估算下槓桿率增幅大概在30個百分點左右。
張曉晶認為,現在債務風險方面主要有兩方面值得關注,一是中小銀行壞賬率肯定會上升,會在總量中有所體現;二是槓桿率高的時候,每年支付利息也很高,最高年份時候支付利息一度達到增量GDP的兩倍,今年也會是很高的水平,基本是在1.5倍至2倍。
自今年2月,北大方正集團爆出2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債務違約以來,華晨汽車、河南永煤等多家國企接連出現違約。據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統計,總違約金額近160億元。
不過,這尚未加計其它還在確認中的債務,例如,據《澎湃新聞網》報導,已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的方正集團截至10月底申報的總債權金額就超過2300億人民幣。
11月20日,瀋陽市中級法院裁定受理債權人對華晨汽車重整申請,標誌著這家汽車企業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法院的裁定稱,華晨集團存在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情形,具備企業破產法規定的破產原因。
華晨集團作為遼寧省屬國企,直接或間接控股、參股四家上市公司,並通過旗下上市公司華晨中國與寶馬合資成立華晨寶馬公司。有中華、金盃、華頌這三個自主品牌和華晨寶馬、華晨雷諾兩個合資品牌。
而北京當局重點扶植的半導體公司清華紫光集團(Tsinghua Unigroup)也驚爆債務違約,算起來是第十起國企違約,此一違約事件可能只是中國整體債務危機所浮現的冰山一角。
紫光集團11月16日一款價值13億元的私募債違約後,債券信用評級立即遭斷崖式下調,又因存在交叉違約風險,導致旗下多個債券的交易價格接連兩日暴跌。其它尚未到期、總規模約24.5億美元的4款債券於11月18日起在香港交易所暫停交易。
另據紫光集團上半年的財報顯示,截至6月底,還有高達1567億元的有息債務要還。其中,近820億人民幣的債券將於明年上半年陸續到期。
目前,紫光集團是第三大手機晶元設計企業;在企業級IT服務細分領域排名中國第一;與英特爾等全球IT巨頭都有合作。作為中國晶元產業排名前列的紫光集團若無力還債,很可能步方正集團的後塵,被迫宣布破產。這使得不少媒體紛紛以「中國科技泡沫再度被戳破」、或「中國半導體夢碎」來形容此次債務違約事件。
據《美國之音》11月20日報導,臺灣中經院副研究員吳明澤認為,「像紫光集團這麼大、又是國企,我認為,(官方)不至於真的會出手把它救起來,而是可能做一些(融資)安排,讓紫光集團可以提出一些還款計畫,讓投資人或者銀行接受,但如果真的不能接受的話,可能就是政府去整個收歸國有。」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座教授謝田也認為,官方應該會注資救紫光,但他以「餵毒」字眼形容這種紓困:因為經營不善的中國國企本來就獲利能力差,在經濟下行的情勢下,更難發揮銷售力,此時,官方給再多錢也只是越幫越糟。
北京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經濟學者則說,紫光集團用這種財務困境「綁架」官方,官方應該會被迫從稅收和資金等面向,爭取讓紫光集團有被重組的餘地。不過,他也質疑,中國一些地方公務員的薪資都給拖欠著,到底還有多少財力可以救紫光集團。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企業的發債規模快速攀升。雖然北京當局於2017年採取了去槓桿化的措施,以減緩其年增幅度。但隨著2018年中美爆發貿易戰,再加上今年武漢肺炎疫情的負面衝擊,中國企業近兩年不得不再度透過發債,來維持營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