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0年11月9日訊】今年年初,因為武漢肺炎疫情,海外訂單大量取消,導致中國沿海很多外貿工廠倒閉,很多人失業。之後,中國開始慢慢解封,外貿開始慢慢恢復,接下來就是歐美、印度巴西等一些國家疫情爆發。特別是印度國內疫情加劇,國內封鎖,一些工廠無法開工,導致歐美給印度的紡織業訂單無法完成,這些訂單後來很多都轉到了中國。導致中國國內一些行業的訂單爆滿,生產忙不過來。
當時,國內的媒體和政府以及廠家都在沾沾自喜,以為中國撿了大便宜。但是現在,情況完全沒有想像的那麼順利,新的麻煩來了。這個麻煩就是:原材料價格開始暴漲。很多人發現,之前接的外貿單子價格已被鎖定,現在原材料大漲價,很多訂單的利潤迅速降低。
我看到有一個外貿人士叫苦的帖子,被很多地方轉載,他的情況很能說明問題。他說,這次我們牛X大了,鞋業出口都集中到中國,訂單簽到明年3月,有望把上半年的損失一併撈回來,還能多賺一些錢。當企業主們歡呼聲未落,在國際油價長期徘徊於40美元以下的檔口之時,國內原材料突然都買不到了。非要買的話,價格是一路瘋漲,幾千一噸的材料幾天時間已經上漲到了1萬、甚至2萬。前面簽的外貿單已經鎖定價格,這下子企業主們頓時都傻眼了:不但賺不到錢,還被人狠狠割了一把韭菜,還得哭著把貨出了。笑美國亂,又有誰在意中國這裡的鬧劇呢?
可以說,這個貼主的吐槽,非常生動地反映了目前國內原材料價格暴漲,擠壓外貿企業利潤的現象。加上這段時間人民幣的升值,很多外貿企業確實要哭死。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段時間原材料價格上漲有多凶猛。
1
最近國內的紡織企業很火,我們就看看棉花價格是怎麼上漲的。在10月份的長假結束後,棉花價格直接引爆了市場,短短七個交易日,上攻2100餘點漲幅佔比超16%,這也是今年自疫情出現開始,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棉花震盪半年之久後的第一次集中爆發,更是將年初因疫情丟掉的價格高地基本收復。雖然之後價格有所回調,但是整體來說價格還是很高。
棉花價格大漲的主要原因是國內消費大好疊加國外訂單激增導致的超預期需求。海關總署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紡織品出口131.5億美元,同比增長36.0%,9月服裝出口額為152.3億美元,同比增長6.5%,連續兩個月保持正增長態勢。而國內雙十一前的服裝備貨以及印度轉入中國的大量訂單,在讓棉企紡企樂開花的同時,也使得棉花供應出現緊張。因為前期紡織利潤較差,使得紡織企業主動去庫存,沒有棉花存貨,棉花供應面臨壓力,進一步抬升了近月棉花價格。
中國新疆石河子產棉區的農民們在採摘棉花(圖片來源: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家電行業也是一樣,家電行業的鋼、銅、鋁、塑料、面板等上游核心原材料核心原材料在最近幾個月內大幅漲價,家電用鋼的價格相比今年過年以後的低位,上漲了約30%;鋁材的價格比今年初上漲了5%;冷軋、熱軋鋼板的價格比今年初上漲10%-12%;塑料ABS121H價格價格漲幅約80%;液晶電視面板在四個月內環比漲價20-60%。同時,匯率成本、人力成本也在漲價。成本壓力侵蝕了利潤率,公司的業績正在陷入虧損。
鋼鐵冶煉示意圖(圖片來源: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剛才只是舉了兩個行業原材料漲價的例子。當然,除了這些原材料上漲之外,還有糧食、塑料、塗料等其他原材料也都開始漲價,特別是進入11月份,很多原材料價格漲個不停,幾乎是一天一個價。
此外,不管是國內運輸還是海外運輸的成本都快速提高,因為國外進入了年底之前的購物季,同時因為疫情的原因封城,導致海運、空運價格暴漲不停,物流停滯預計再次引發港口爆倉,嚴重缺箱+運輸乏力,跨國運費上漲很快,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物流比貨貴的情況。而國內運輸價格的上漲和煤炭、公路收費等價格上漲都是有關的。
我們知道,商品價格的上漲主要有兩個推動因素:一個就是貨幣超發;一個就是需求推動。從目前國內各行各業上游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來看,主要是由於需求因素推動的,當然到處亂竄的超發貨幣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所以,中國這一波原材料和糧食價格的上漲,還不單單是這些商品供不應求的原因。這也是中國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苗頭。之前是食品豬肉,現在是原材料糧食。漲價開始從農產品轉移到商品的上游了,原材料漲價的話,會帶動倉儲、產品、物流等整條商品鏈條的價格上漲,消費者最終承擔通脹的惡果。
而因為原材料上漲導致出口商不賺錢和虧損,可以說是以後的新常態了。畢竟中國能源、礦石、木材等很多原材料都需要進口,在現在因為疫情封鎖的情況下,進口原材料漲價以及運輸成本增加,都提高了中國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而且這種趨勢還會繼續。比如最近中國制裁澳大利亞,限制從澳洲進口木材、大麥等,雖然打擊了別人,但是也在給自己設置了陷阱,原材料價格的大漲和中國因為政治外交原因,拒絕廉價優質的原材料,應該也是有聯繫的。
這樣就出現了之前那個訴苦的出口商所說的情況,雖然訂單暴增,但由於原材料暴漲,賺了吆喝不賺錢,中國的出口越來越艱難是一個大趨勢。
2
而最近在深圳,出現了一些外貿企業裁員、倒閉的消息,引起了很多關注。
有記者前往深圳寶安區實拍當地工業園區的景況,發現許多工廠挨過了疫情,苦撐到10月份,原本期待旺季訂單能夠逆轉虧損。11月馬上到了,可訂單還沒來。有民眾前往深圳松崗街道、龍華區,過去人山人海的景象不復存在,多處廠房空無一人,招工、找工的人都少了。從今年4、5月份,比較明顯的就是今年疫情以後到現在,很多商戶、酒店、門店、工廠,大量倒閉。連汕頭那邊做玉器、做珠寶的工廠,也倒閉或搬遷。曾經是世界級代工廠的城市,現在幾乎每天都有工廠倒閉,失業和收入下降的人都非常多,一片蕭條的景象。
深圳,可以說是中國製造業實力非常強、非常有代表性的城市,也是外貿出口的龍頭城市。看中國產業鏈轉移的情況,分析中國外貿進出口情況,其實好好研究一下深圳就夠了。
深圳現在實體經濟衰退的速度很快,因為深圳的工資高、房租高,生產成本飆升,導致很多實體企業搬遷出了深圳。前兩年,就有深圳一年數萬家企業搬遷的報導。當然搬遷的地點除了珠三角周邊成本比較低的城市比如東莞之外,另外就是東南亞等其他國家的城市了。
根據渣打集團10月27日公布的2020年度大灣區調查結果,受到中美貿易關係緊張與疫情影響,43%企業更積極考慮轉移產能,另外有近25%受訪企業出於其它理由也考慮遷廠,合計有近七成企業考慮將產能移出中國。當然,正在行動的也不在少數。
前些天,世界五百強之一美國的史丹利百得精密公司(Stanley Black & Decker)緊急裁員1000多人撤離深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因為裁員給出的補償標準非常高,引發了中國勞工部門的約談。據說最高補償達到了每個人60萬元,臨時工也補償了2萬,大家都非常開心領錢辭職了。確實,這比國內的標準高幾個級別都不止。勞動監管部門害怕開了這樣「惡劣的先例」,所以緊急約談制止(這樣奇葩的事情只能在強國出現),但是也從側面說明這些外資製造業企業撤離的很堅決。
深圳史丹利百得精密公司緊急裁員1000多人撤離中國(網路圖片)
而這些企業離開中國後很多選擇去的就是東南亞,那邊整個勞動成本比較低,加上現在美國制裁,很多中國制的商品就受到限制,因此,包括很多中國廠家也搬到了越南。前段時間有好幾條新聞說的中國人排隊到越南去打工,有的偷渡去越南,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當然,除了因為成本高外遷之外,很多也是因為訂單流失嚴重,尤其是來自美國市場的訂單在流失,同時,國內的需求又填補不上來,因為國內市場本身就飽和,加上生產標準、成本和定價區別,競爭激烈,出口轉內銷在很多方面是行不通的。
有做外貿的網友提出一個觀點,說外貿企業不做內銷,是因國內訂單質量很差,好一點的,可以收回九成的賬款,差一點的就血本無歸,而且即使能收回九成款項,也要耗費極大精力,很沒有效率,這就是外貿企業即使沒單也不做內銷的主要原因。所以,這也給習近平的「內循環」帶來了很大挑戰,這些外貿企業如果對外沒有訂單,結局就是倒閉。
自從貿易戰開打以來,工廠外移、倒閉,工業區日漸蕭條成為了深圳的新常態。內循環不足以替代外銷訂單,七成企業選擇外移,製造業空心化。這個被習近平欽點的大灣區龍頭城市,認為可以替代香港的中國超級城市,也正在迅速衰敗。
中國國內的資本外流、物價上漲、以及實體製造業轉移,就是這種中國式衰敗的集中體現!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