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讀懂中庸之道 人生通達不惑(圖)

作者:劉如  2020-11-08 10: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孔子學問通達,深諳中庸之道。(繪圖:Mimi Zhu/看中國)
孔子學問通達,深諳中庸之道。(繪圖:Mimi Zhu/看中國)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提起《中庸》,大家一定會覺得太難了,學來何用呢?其實一點也不難,非但不難,還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不自覺的都在運用。

中庸之道 不走極端

孔子有一句話叫做「過猶不及」,我們是不是經常用到它呢?

這句話就是最好理解中庸之道的角度和現象。讓人做事不要走極端,走極端就會失敗,就會出問題,從而走向反面。物極必反,它是一個不變的尺度和原則,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持中,守正,保持一個平衡的度。

比如船的重量偏向一邊就會翻船,因此這個中就可以看成是一個合理的、不走極端、保持在中間的無形軌道。儒家處事的最高智慧,就是讓人的境界能夠理解,和容易掌握最高的道,因此叫做中庸之道。

孔子學問通達,就是因為他深諳此道。不懂此道,就不能真正理解儒家講的仁義之理,甚至會走向教條和迂腐。因此,中庸之道非常重要,有意識的運用就會讓人處於不敗之地。 

教子有方 尤重中庸

生活中我們處處也會運用它。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如果孩子犯錯了,不忍懲罰,一味的愛護,反倒害了孩子,變成不肖子孫。也就是說本來是愛孩子,結果過度放縱,遠離了仁愛之理。孩子長大後不但不懂感恩,反倒對父母一味的索求,稍有不如意,便會埋怨父母。因此而有人否定仁道。

其實,當父母仁愛過度時,就已經偏離了中正的軌道,會出現過猶不及的結果。過仁猶如不仁,只有居中,才是真的仁,偏離一點就是走向不仁的開始。所以不懂中庸,便無法駕馭仁道。同樣教育太過嚴苛,也許出發點是為孩子好,但過度嚴厲,也會讓孩子心生怨懟,走向叛逆性格或者變成膽小懦弱的人。走極端就會出現這樣的敗局。

這個中庸之道,可以運用在夫妻、父子、婆媳、朋友、同僚等一切人倫關係的處理。守著善念,不偏不倚,就能公正無私,處世心中有度,通達不惑。

那麼有人會問了,「庸」是何意呢?「庸」就是不變的意思,守著中正之道,不要改變的意思。一變就偏離軌道,或偏左,或偏右,失去平衡,就要倒了,立不住了。因此這就是個不變的原則。

責任編輯: 靜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