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問通達,深諳中庸之道。(繪圖:Mimi Zhu/看中國)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提起《中庸》,大家一定會覺得太難了,學來何用呢?其實一點也不難,非但不難,還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不自覺的都在運用。
中庸之道 不走極端
孔子有一句話叫做「過猶不及」,我們是不是經常用到它呢?
這句話就是最好理解中庸之道的角度和現象。讓人做事不要走極端,走極端就會失敗,就會出問題,從而走向反面。物極必反,它是一個不變的尺度和原則,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持中,守正,保持一個平衡的度。
比如船的重量偏向一邊就會翻船,因此這個中就可以看成是一個合理的、不走極端、保持在中間的無形軌道。儒家處事的最高智慧,就是讓人的境界能夠理解,和容易掌握最高的道,因此叫做中庸之道。
孔子學問通達,就是因為他深諳此道。不懂此道,就不能真正理解儒家講的仁義之理,甚至會走向教條和迂腐。因此,中庸之道非常重要,有意識的運用就會讓人處於不敗之地。
教子有方 尤重中庸
生活中我們處處也會運用它。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如果孩子犯錯了,不忍懲罰,一味的愛護,反倒害了孩子,變成不肖子孫。也就是說本來是愛孩子,結果過度放縱,遠離了仁愛之理。孩子長大後不但不懂感恩,反倒對父母一味的索求,稍有不如意,便會埋怨父母。因此而有人否定仁道。
其實,當父母仁愛過度時,就已經偏離了中正的軌道,會出現過猶不及的結果。過仁猶如不仁,只有居中,才是真的仁,偏離一點就是走向不仁的開始。所以不懂中庸,便無法駕馭仁道。同樣教育太過嚴苛,也許出發點是為孩子好,但過度嚴厲,也會讓孩子心生怨懟,走向叛逆性格或者變成膽小懦弱的人。走極端就會出現這樣的敗局。
這個中庸之道,可以運用在夫妻、父子、婆媳、朋友、同僚等一切人倫關係的處理。守著善念,不偏不倚,就能公正無私,處世心中有度,通達不惑。
那麼有人會問了,「庸」是何意呢?「庸」就是不變的意思,守著中正之道,不要改變的意思。一變就偏離軌道,或偏左,或偏右,失去平衡,就要倒了,立不住了。因此這就是個不變的原則。
責任編輯: 靜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