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手繪插畫:Winnie Wang/看中國)
2018年我曾經在《聖朝仁宗第一帝》一文中談到,宋朝嘉佑三年(1057年),國子監直講梅堯臣和歐陽修,在任京試考官時發現了蘇軾、蘇轍兄弟倆才華出眾,於是就向皇帝趙禎推薦,經過趙禎親自殿試,將其二人錄取。趙禎曾得意的對曹皇后說:「我為子孫得了兩個相才」。
在這次中共瘟疫流行期間,我在網上看了大陸新出的電視連續劇《清平樂》(《孤城閉》),劇中就把這段故事搬上了銀屏。蘇軾在被趙禎錄用後,不久就任命他為兵部和禮部尚書。
蘇軾的遠祖在周朝時曾任司寇。到漢武帝時,蘇氏家族高陽氏因抗擊匈奴有功,定居趙州(今河北欒城),到唐朝武則天掌權時,蘇氏家族先祖中的蘇味道,曾任鳳閣侍郎,因獲罪貶至眉州(今四川眉州)。蘇軾1037年1月8日生於四川眉州,1101年8月24日病逝在常州,享年64歲。
有其父必有其子 知其兄莫過其弟
蘇軾的父親名蘇洵,是宋朝著名文學家,以散文見著。蘇洵與蘇軾、蘇轍兄弟倆在中國文學史上合稱為「三蘇」。蘇軾兄弟倆在未得功名前,由其父親自傳授學業。在踏入仕途後,他的恩師是歐陽修。在宋朝「三蘇」同時考取進士,同時在朝為官,但仕途不同。本文不講他們的文學成就,也不講「三蘇」的仕途及業績,只說他兄弟倆之間的親情與蘇軾的為人的品質及官運。
蘇軾年長蘇轍3歲。其父為這兄弟倆取名是有講究的。軾,乃是古時馬車車廂前面用做扶手的橫木。轍,即馬車行進時,由車輪在路上輾壓的痕跡,古時的車輪輪距,到秦朝以後是有統一規定的,也就是說轍,可理解為車行進的一定路線。古人道德講究兄弟情同手足,蘇洵用軾與轍為他的兩個兒子命名,也就寄希望於他倆仕途通達,不分離。
從電視劇《清平樂》中,大家可以看到,當年蘇軾、蘇轍這哥倆到京城汴梁(今開封)會試,就是形影不離,凡見義勇為之事,有其兄,必有其弟。
蘇軾的為人和秉性怎樣?最知他的莫過於蘇轍。蘇轍說他的哥哥,「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頋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
兩游赤壁 寫出了千古名句
蘇軾的簡歷和文學成就,我在說宋詞的文章中做過介紹,本文為說明問題,對他的經歷會比較詳細的再次提及,但是對其文學評價就不再贅述了。
蘇軾在朝為官,縱觀他的仕途,雖然他博學多才,出類拔萃,但是由於朝廷皇權更替,歷史變革,加上他秉性剛直,就難免不被他人妒忌、排斥。因此他的官運,在京城做官的時間畢竟有限。蘇軾在嘉佑二年(1057年)22歲進士及第,在朝廷做官。
蘇軾26歲時,到鳳翔(今陝西鳳翔縣),任鑒判。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繼位時,他29歲。到30歲時回京在朝做官。在他32歲時,遇到宋英宗崩,宋神宗繼位。這年他的父親蘇洵去世了,蘇軾兄弟倆向朝廷告假,回四川,為其父守喪。神宗登位後,蘇軾兄弟父喪期滿,他倆返回京城,在朝廷做官,蘇軾為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宋神宗特別敬仰他,稱他為奇才,想對他委以重任。但是在蘇軾34歲時,王安石變法,他因批評新法,得罪王安石黨,被人誣告。他向朝廷乞求外任,得許。36歲時他以太常博士、直史館去杭州赴任。途中蘇軾兄弟到潁州(今安徽阜陽)拜謁(ye)歐陽修,然後到杭州上任。
蘇軾37歲任杭州通判,此時他協助知州陳述古修復了錢塘六井,解決了沿海民眾吃淡水問題。此時蘇轍也離開京城到陳州上任。蘇軾在杭州時,還組織民眾挖西湖多年淤泥筑堤壩,疏濬河道,擴大西湖蓄水量,今日杭州西湖的30里「蘇堤」,就是當年蘇軾率眾做出的功績。蘇軾40歲時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府,41歲時他又調任齊州(今濟南),熙寧十年(1077年),42歲的蘇軾任職徐州知府,此時他的弟弟蘇轍被詔,回朝廷任職。這年黃河決口,洪水氾濫至徐州城下,蘇軾率領民眾防洪護城,他在防洪堤上搭建茅棚,吃住在防洪堤,指揮軍民抗洪。43歲時他又被從湖州(今浙江吳興)調到南京(今河南商丘),任鑒判。44歲蘇軾在南京任職不到3個月,又被人以謗訕新政罪(烏臺詩案),被捕入獄132天。經曹太皇太后力挽,才救他出獄,但貶為黃州團練副史。這個差事是個無實權的虛名,用現代話說,就是戴罪監督勞動改造。
在黃州(現湖北黃岡)的五年,可以說是蘇軾經過自省,大徹大悟,看穿官場名利權勢之爭,從而看淡仕途,在精神上獲得解放的一個升華過程。他的豪放詩詞,從「寂寞沙洲冷」到「一蓑煙雨任平生」,從此他詩詞的意境更為深思熟慮,胸懷更為開闊。在黃岡他寫的《黃州寒食詩帖》,是一件國寳級的草書字帖,曾被清朝乾隆皇帝時收入《三希堂法帖》,真跡經過數個朝代流傳,幾經滄桑,輾轉歐洲、日本,最後又回到中國,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館。
蘇軾的號「東坡居士」就是在黃州時起的。他在元豐二年2月到黃州,有個朋友叫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的營房廢地數十畝,蘇軾在此務農,47歲時蓋起一棟住宅,自書門匾名,曰《東坡雪堂》。他在黃州時,於7月和10月兩次游赤壁,寫下了著名的氣勢磅礡的《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詩詞。
仕途坎坷 人生大起大落
元祐元年宋哲宗繼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時,司馬光為相,廢王安石新法,蘇軾得以提拔,先任登州(今山東蓬萊)知州,到他51歲時還朝,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蘇軾52歲時,他任翰林學士,蘇轍任中書舍人,兄弟二人同掌朝廷內外制。但是,此時朝廷新舊兩黨,黨爭日益激烈,他們遭到兩黨夾擊,於是他又自請外放。元祐四年,蘇軾54歲,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當時遇到大旱,飢荒。蘇軾率領民眾疏濬茅山、鹽橋二河,民工以工代賑。元祐五年,蘇軾到杭州賑災,他採取減價糶(tiao)平米、施粥、遣官率醫等措施,他並自掏腰包,捐黃金五十兩,助建病坊。這一次來杭州,他再次整治了錢塘六井。元祐六年(1087年),蘇軾56歲,被詔回朝,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侍讀就是給皇帝授課。兩個月後他又遭到洛黨攻擊,於是他又外任到潁州。他在那裡又興修水利、整治溝渠、疏濬了潁州的西湖。元祐七年57歲的蘇軾任楊州知太守。一年後高太后崩,宋哲宗親政,蘇軾又回朝,任端明、翰林侍讀兩學士,兼史部尚書。59歲任職定州(今河北定縣),為防契丹入侵,他在此嚴刑軍法,整飭軍紀。他的治國安民之道是:「國家之所以生存滅亡的原因在於道德,不在於國力強弱。改朝換代之所以有長短,在於輕薄敦厚,不在於國家富有與貧窮」。
蘇軾59歲遭貶英州(廣東英德)、惠州(在今廣東省)。在惠州他關心人民疾苦,為民修橋鑿井。後來又到筠州(四川筠縣),62歲時又遠謫(zhe)海南雷州。63歲又貶官儋州(今廣東儋縣),他在那裡興辦學堂,傳授知識,那裡的人民敬仰他,為他修建蘇公祠。元符三年(1100年)蘇軾65歲時宋哲宗去世,徽宗繼位,大赦天下時,他奉命到廉州(廣西合浦)上任,後來又改到舒州(安徽安慶)上任。他在永州(湖南零陵),啟程北歸。由於長期受政治迫害,流放在外,顛簸流離、積勞成疾,在經過真州(今江蘇境內)時,得暴病。病困在常州(江蘇常州),於1101年7月8日卒於常州。史書記載,「訃聞四方,士君子相與吊於家。無論賢愚,皆咨嗟出涕。太學之士,數百人相率齋於惠林佛舍」。蘇軾子蘇過,遵其父遺囑把他父親的靈柩運到河南,與其夫人王閏之的遺體合葬於郟城(今河南郟縣)小峨眉山。後來,蘇轍在74歲命終,遺體也與其兄葬在同一地點。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他的詩詞流傳於今世,有數千首。他的繪畫作品,擅長畫竹木奇石,他主張好的繪畫作品應當「胸有成竹,貴在神似,詩畫本一體」。他主張「文貴自然,文以致用」。因此宋高宗追贈蘇軾為太師,宋孝宗追贈他溢號為「文忠」。
蘇軾一生娶妻妾共三人,蘇軾19歲時與原配夫人王弗成婚。王弗才貌雙全,婚後夫妻恩愛十一年,1064年王弗27歲時病故於京師。在王弗病故兩年後,蘇軾娶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為續弦,她聰明賢惠,對蘇軾體貼入微。她在蘇軾58歲時病故,享年46歲。王閏之在世時,就囑咐蘇軾將王朝雲納妾,蘇軾從之,在1081年將王朝雲納妾。王朝雲原是一個歌妓,在12歲時被蘇軾贖身,到蘇軾家中做侍從。在王閏之去世後,蘇軾晚年被在外流放,王朝雲與他休戚與共,一直陪伴著他浪跡天涯。王朝雲對他最知心,有一次蘇軾問大家,我肚子裡有什麼?眾說不一,蘇軾均搖頭說不對,王朝雲說:「他一肚子不合時宜」,蘇軾哈哈大笑稱是。王朝雲在紹聖三年(1096年)病逝於惠州,享年34歲,蘇軾有詩紀念她。
蘇軾愛憎分明。他在任杭州時,靈隱寺有一個和尚名叫瞭然。不遵戒律,常嫖妓。又耍無賴,打死娼妓李秀奴,縣官審得實情,將其移交州司審判。蘇軾正在杭州治郡,他一見瞭然被押上大堂,便大罵道:「禿奴,有此橫為,送獄院推勘」。他又仔細一看,瞭然臂上有紋身,刺有「但願同生極樂國,免教今世苦相思」字句,蘇軾及見狀招伏,於是即行結斷,舉筆判成一首詞,即《踏莎行》:「這個禿奴,修行忒煞。雲山頂上持齋戒。一從迷戀玉樓人,鶉衣百結渾無奈。毒手傷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間刺道苦相思,這回還了相思債」。判訖,押赴市曹處斬,為民除去一害。
結束語
蘇軾赤誠、純真、剛正的性格,善良的、仁愛他人的道德品德,跌宕的仕途、博學的知識、豐富的人生閱歷,為他出類拔萃的文學藝術創作奠定了紮實基礎,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正因為如此,在封建社會的,追逐名利的官場中,他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人,他的政治主張不被採納。但是他在黃州大徹大悟以後,依然「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頋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