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印兵逾4000米高墮崖失救 北京拒透傷亡數原因疑曝光(圖)

 2020-06-19 08:4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6
    小字

中印邊界 流血衝突 傷亡人數
中印軍方在中印邊界的加勒萬河谷發生流血衝突。(圖片來源:TAUSEEF MUSTAFA/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6月19日訊】(看中國記者黎小葵綜合報導)中印邊界15日爆發流血衝突後,印度已證實印方至少20名官兵死亡,相比之下,中共政府卻拒絕透露中方傷亡人數,令外界感到不解。日前,中共軍方內部人士披露了背後原因。

北京拒透露傷亡數 原因疑曝光

根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有印度媒體披露此次中印邊界流血衝突造成中方傷亡人數約在35人至43人之間,中共官方一直不願多作回應,中國西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水利僅稱,雙方爆發「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中國外交部也證實此事,但避談中方傷亡人數。

一名中共軍隊內部消息人士透露,北京對軍事傷亡「非常敏感」,所有數字都必須經過習近平批准。該人還說,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會面前,北京擔心華府如何看待這場衝突,因此極力避免局勢惡化。

另一位與中共軍方親近的消息人士也稱,北京之所以特別謹慎,是因為衝突發生在加爾萬河谷(Galwan Valley),那裡是1962年以來中印邊界一直存在爭議的地方。該消息人士說,「與印度一樣,中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正在升級,一些屬於軍事政治部門的社交媒體平台誓言要竭盡全力保護中國領土。」

中國上海市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印度事務專家王德華認為,中印的邊界爭端會影響到中印巴之間的關係,以及美國的印太戰略。中國不想與印度作戰,但也不意味著害怕印度,中共軍方已做好最壞打算。

印度德里的國際關係專家查圖爾維迪(Rajeev Ranjan Chaturvedy)則表示,6月15日的中印邊界衝突加深了彼此間的不信任感。中共軍方的「佔地」行動和軍事力量延展,對區域穩定非常危險。

值得一提的是,早前在微博有不少用戶不滿當局拒絕公布中共軍方死傷人數,但隨著大陸媒體不斷導向,大幅著重在印軍公布的傷亡上,並宣稱該事件是印方違背承諾,隨之激起不少用戶的「愛國主義情緒」,開始嘲笑印軍作戰能力,並稱要好好「教訓印度」。

揭中共軍人疑用「狼牙棒」突襲

不過,據印度媒體《Hindustan Times》與《The Hindu》報導,印度軍方也指控,中方不遵守在6月6日雙方軍方高層開會的撤軍降溫共識,中共軍隊仍將軍事帳篷與觀測站留在原地,導致15日發生流血衝突

報導指出,事發時印度陸軍士官長巴布(Bikkumalla Santosh Babu)試圖要求對方撤退,但調解失敗,雙方隨即爆發衝突。中印兩軍未有動用槍枝,互相以擲石、拳腳攻擊,但印方指控,中共士兵之後有人取出類似「狼牙棒」的武器攻擊印軍。

印度國防分析師、退役上校阿賈伊·舒克拉(Ajai Shukla)也在推特上貼出一張照片,指中共軍人用這種數支生鏽鋼筋綑綁在一起武器,殺死了20名印度士兵,他怒轟「這種野蠻行為必須受到譴責,這是暴行。」

狼牙棒
印度退役上校在推特披露中共軍方用數支鋼筋綑綁在一起的棍棒,襲擊印度士兵。(圖片來源:推特/Ajai Shukla)

雙方展開搏鬥後,印度一名營長(一營約有300人)在衝突期間,從山嶺墮下,跌入河谷身亡。該營長是在場印軍部隊指揮官,他的死很大程度激起了印軍憤怒,隨後印度從數公里外的哨所叫來援軍,中共軍方似乎也是相同舉動。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獲得的衛星圖像顯示,衝突地點出現大批軍車及兩組建築物,但無法確認建築物及軍車誰屬。

據稱,中印兩軍肉搏人數最終達600人之眾,而這場博鬥一直持續至午夜,時間長達6、7個小時。

由於衝突地點的加勒萬河谷位處喜馬拉雅山脈地區,海拔超過4300米,地勢陡峭,衝突令雙方均有大量士兵墮崖。

英國《衛報》報導提及印度總理莫迪針對此事公開表態。莫迪表示,印度士兵不會「枉死」;而中方則反駁印方的指控。

但同時,中國外長王毅17日透過電話與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 Jaishankar)進行溝通,最新情況是雙方同意避免任何衝突升級的行為,並用「負責任的方式」解決這場衝突。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