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印兵逾4000米高堕崖失救 北京拒透伤亡数原因疑曝光(图)

 2020-06-19 08:43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36

中印边界 流血冲突 伤亡人数
中印军方在中印边界的加勒万河谷发生流血冲突。(图片来源:TAUSEEF MUSTAFA/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0年6月19日讯】(看中国记者黎小葵综合报导)中印边界15日爆发流血冲突后,印度已证实印方至少20名官兵死亡,相比之下,中共政府却拒绝透露中方伤亡人数,令外界感到不解。日前,中共军方内部人士披露了背后原因。

北京拒透露伤亡数 原因疑曝光

根据香港《南华早报》报导,有印度媒体披露此次中印边界流血冲突造成中方伤亡人数约在35人至43人之间,中共官方一直不愿多作回应,中国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水利仅称,双方爆发“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中国外交部也证实此事,但避谈中方伤亡人数。

一名中共军队内部消息人士透露,北京对军事伤亡“非常敏感”,所有数字都必须经过习近平批准。该人还说,在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会面前,北京担心华府如何看待这场冲突,因此极力避免局势恶化。

另一位与中共军方亲近的消息人士也称,北京之所以特别谨慎,是因为冲突发生在加尔万河谷(Galwan Valley),那里是1962年以来中印边界一直存在争议的地方。该消息人士说,“与印度一样,中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在升级,一些属于军事政治部门的社交媒体平台誓言要竭尽全力保护中国领土。”

中国上海市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印度事务专家王德华认为,中印的边界争端会影响到中印巴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国的印太战略。中国不想与印度作战,但也不意味着害怕印度,中共军方已做好最坏打算。

印度德里的国际关系专家查图尔维迪(Rajeev Ranjan Chaturvedy)则表示,6月15日的中印边界冲突加深了彼此间的不信任感。中共军方的“占地”行动和军事力量延展,对区域稳定非常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早前在微博有不少用户不满当局拒绝公布中共军方死伤人数,但随着大陆媒体不断导向,大幅着重在印军公布的伤亡上,并宣称该事件是印方违背承诺,随之激起不少用户的“爱国主义情绪”,开始嘲笑印军作战能力,并称要好好“教训印度”。

揭中共军人疑用“狼牙棒”突袭

不过,据印度媒体《Hindustan Times》与《The Hindu》报导,印度军方也指控,中方不遵守在6月6日双方军方高层开会的撤军降温共识,中共军队仍将军事帐篷与观测站留在原地,导致15日发生流血冲突

报导指出,事发时印度陆军士官长巴布(Bikkumalla Santosh Babu)试图要求对方撤退,但调解失败,双方随即爆发冲突。中印两军未有动用枪枝,互相以掷石、拳脚攻击,但印方指控,中共士兵之后有人取出类似“狼牙棒”的武器攻击印军。

印度国防分析师、退役上校阿贾伊·舒克拉(Ajai Shukla)也在推特上贴出一张照片,指中共军人用这种数支生锈钢筋困绑在一起武器,杀死了20名印度士兵,他怒轰“这种野蛮行为必须受到谴责,这是暴行。”

狼牙棒
印度退役上校在推特披露中共军方用数支钢筋困绑在一起的棍棒,袭击印度士兵。(图片来源:推特/Ajai Shukla)

双方展开搏斗后,印度一名营长(一营约有300人)在冲突期间,从山岭堕下,跌入河谷身亡。该营长是在场印军部队指挥官,他的死很大程度激起了印军愤怒,随后印度从数公里外的哨所叫来援军,中共军方似乎也是相同举动。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获得的卫星图像显示,冲突地点出现大批军车及两组建筑物,但无法确认建筑物及军车谁属。

据称,中印两军肉搏人数最终达600人之众,而这场博斗一直持续至午夜,时间长达6、7个小时。

由于冲突地点的加勒万河谷位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海拔超过4300米,地势陡峭,冲突令双方均有大量士兵堕崖。

英国《卫报》报导提及印度总理莫迪针对此事公开表态。莫迪表示,印度士兵不会“枉死”;而中方则反驳印方的指控。

但同时,中国外长王毅17日透过电话与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S. Jaishankar)进行沟通,最新情况是双方同意避免任何冲突升级的行为,并用“负责任的方式”解决这场冲突。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