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0年3月30日訊】1.為何疫情期間唯有美元「一枝獨秀」?
最近,不少朋友問筆者:為何最近全球股市大跌,債市/貴金屬/原油、甚至連比特幣都大跌,反倒是綠紙美元指數大漲,成了「陳獨秀」?
竊以為,要回答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清楚什麼是美元指數。
根據中國大陸百度百科的定義,美元指數(US Dollar Index,即USDX)是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情況的指標,用來衡量美元對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程度。它通過計算美元和對選定的一籃子貨幣的綜合的變化率來衡量美元的強弱程度,從而間接反映美國的出口競爭能力和進口成本的變動情況。
而維基百科的解釋是:美元指數,又稱美匯指數,是衡量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匯率變化的一項綜合指標,由美元對六個主要國際貨幣(歐元、日元、英鎊、加拿大元、瑞典克朗和瑞士法郎)的匯率經過加權幾何平均數計算獲得。並以100點為強弱分界線。如果美元指數超過一百,則表示美刀對其他貨幣更強勢,如美刀低於一百,則表示美刀對其他貨幣更弱勢。
疫情以前,美元指數本來一直低於100,但這次疫情期間,股市/債市/貴金屬/原油/比特幣五殺,唯獨美元指數堅挺上揚,直到股市上週又連續兩天大漲,才下跌回到原位。可以看到,美元指數上漲之時,就是道•瓊斯大跌之時,而美元指數回落之時,就是道•瓊斯指數回漲之時。
近期,唯獨美元指數堅挺上揚,直到美股連續兩天大漲,才跌回原位(網路圖片)
也就是說,寰球大疫之時,所有的投資者都在拋棄別的投資項目,將其兌換為美元Dollar。而所有的投資大類,包括歷來被認為是避險資產的貴金屬,都同時直接臉朝下開始硬著陸。
為何會發生此類情況?
列位當然會說——因為全球投資者對美元有信心。
那麼,為何全球投資者會對美元有信心?
這就要從金錢的信用理論談起。
金錢的信用理論(Credit Theory of Money)之主要觀點是在進入紙幣和貴金屬脫鉤的時代之後,金錢的本質是債務。
經濟學者如阿爾弗雷德·米切爾·英內斯(Alfred Mitchell-Innes)更是直言不諱——金錢和信貸/債務是一回事。其原因是貨幣起源於債務的記賬單位,而貨幣創造涉及債務的同時創造。
所以,金錢的信用理論也稱為金錢的債務理論(Credit Theory of Debt)。也就是說,投資者對某一種貨幣有信心,是因為他們認為相關國家/地區的債務信譽優良。
辣麼,一個國家的債務信譽是如何得以提升至優良的呢?
筆者以為,我們可以從英鎊如何成為世界貨幣的歷史故事中找到答案。
2.英吉利是如何把手裡的牌打好的?
1759年,英吉利開始工業革命。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自英格蘭擴散到整個歐洲大陸和全世界,這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然後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依然是領頭羊。由此,英吉利實力大幅提升,成為世界工廠,英鎊開始逐漸成為世界貨幣。
英吉利成為世界工廠,英鎊成為世界貨幣的原因很多,包括但不限於海外殖民擴張的市場紅利,自身的科技保護等等,但各位或許一直忽略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工業革命發生前,英吉利實際上已經歷過一場金融革命——英格蘭銀行的創立、公債的發行和穩固以及其他金融業的變革。這次金融革命可以算的上工業革命的基礎和重要條件。
這個金融革命的源頭在荷蘭。
在16世紀,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為了籌集對法戰爭的資金,利用其領地荷蘭聯邦的議會來為其發行債券。然鵝,在那些借錢的奸商們看來,皇帝和國王總有一天會去世,債務的繼承人也不確定。但議會是永久性機構,其信用度要高於國王。
於是,在奸商們的要求下,哈布斯堡皇帝為了長期以低息籌集巨額資金,將用於償還本息的稅收交給了荷蘭議會。不僅如此,皇帝在1542年又將設立新稅種,以及決定財政支出的許可權交給了荷蘭議會。
正是在哈布斯堡皇帝以交出部分財政權為代價,將自己的「個人借貸」轉換為由議會這一公共機構發行「公共債務」的過程中,國債誕生了。
英國「光榮革命」之後,來自荷蘭的威廉三世繼承了英國的王位。當時的英國公共財政狀況極為惡劣,初來乍到的威廉就想學學哈布斯堡皇帝在荷蘭的做法,讓英格蘭的奸商們貸款給他,好讓他過幾天舒服日子。
但英格蘭奸商們同樣害怕威廉反悔(之前他們就被上上任國王查理二世賴過賬。),要威廉搞一點白紙黑字的保證書。
威廉木有辦法,只好通過簽訂皇家特許令,來和奸商們一起簽下了1694年英格蘭銀行法令(Bank of England Act 1694,又被稱為噸位法令Tonnage Act 1694)。
這個皇家特許令其實大有來頭——這是由君主根據皇家特權以文字形式頒發的正式授權。從歷史上看,它們曾被用來頒布公共法律,最著名的例子是1215年的英國《大憲章》。
在英格蘭銀行法令裡,這些貸款給英國政府的商人均可以成為英格蘭銀行的管理者,並享有包括髮行票據在內的長期銀行特權。
後來,這些英國商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讓國王反悔撕掉協議),更進一步地和國會裡的貴族一起在英格蘭建立了一套文官制度和自上而下垂直徵稅體系,同時做了維護1215《大憲章》的改革。
看起來,這是威廉吃癟,被「奸商們」欺負。
然而,正因為他願意吃癟,被欺負,願意和奸商們做協商,卻為英國帶來了巨大的制度紅利,並打造了後來不列顛成為「日不落帝國」的不朽基業。
這個紅利包括如下幾點:
1)改革使得英倫三島再也沒有產生債務危機。
英格蘭銀行的成立終結了諸如1672年不列顛國庫大停止(Great Stop of the Exchequer)之類的違約行為,當時查理二世(Charles II)完全賴掉了所有債務,最後搞到危機爆發。
2)長期看,威廉三世的妥協和改革導致英吉利再後來在拿破崙戰爭中打敗不世出的軍事天才拿破崙。
改革對約束政府行為產生了可信承諾,使得英國國會能夠嚴格督導政府的財政支出,使私人債務清償方面具有較高的信譽保證。高效、透明、有序的稅收體系,不僅令新興的工業企業免受苛捐雜稅困擾,且令英國國債在世界範圍內享有極高信譽,其長期公債利率一降再降,最後僅3%利率水平,銀行利率降得更低(公債利率一般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而前面有提到的是,法蘭西的公債利率最低也是6.1%。
另外一個數據是: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時,英國政府債務達到10億英鎊的峰值(超過GDP的200%)。要換在別的國家,國民早就去擠兌了。然而,英吉利的國民卻因為這個公債的良好信用而堅持持有,直到戰爭勝利。
靠著這個,英吉利打敗了他們最大的威脅法蘭西。
3)英國在發展國債市場之後,進一步發展了股票市場、企業債券市場等等,如倫敦證券交易所。這些都為英國在大航海時代成為領頭羊和工業革命發源地提供了「廉價資金」。
正是英格蘭銀行的成立和定期國債的不斷發行,為英格蘭的海外探險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資金,這些探險也讓英格蘭銀行的資本賺得盆滿缽滿——1776年,英國銀行家持有英國國債的約3/7,以及東印度公司等主要股票的1/3。
英格蘭銀行的成立和英國公債的發行系統直接更是刺激了工業革命——英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約翰·希克斯曾經詳細考察了金融對工業革命的刺激作用。他指出,工業革命不是技術創新的結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結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結果。工業革命早期使用的技術創新,大多數在工業革命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術革命既沒有引發經濟持續增長,也未導致工業革命。因為早已存在的技術發明缺乏大規模資金以及長期資金的資本土壤,便不能使其從作坊階段走向諸如鋼鐵、紡織、鐵路等大規模工業產業階段。
這一切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工業革命興起的新產業,其工業原料成本、研發成本、人力成本、廠房成本、設備成本等開支都十分巨大,如機械製造,冶金,鐵路等等都屬資金密集型行業,對廉價資本依賴性大。
而正是英格蘭的金融革命給機械製造,冶金,鐵路等資金密集型行業提供了大量廉價的資本,才使得工業革命得以爆發。也使得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日不落帝國,更使得英鎊成為世界貨幣。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是名副其實處處煙囪的世界工廠。毛曾說希望拆掉帝都城牆,看到處處都是煙囪,就是這幅景象。
(圖片來源:公有領域,CC BY-SA)
3.以上故事對我們的啟示
以上的故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示?我等小民又當如何藉此看清形勢,趨利避害?
竊以為有如下幾點:
第一,第一代世界貨幣英鎊(實際上是貴金屬,因為英鎊和黃金掛鉤,又叫做金鎊)的信用一樣,不是天上掉下來,地裡蹦出來的,而是靠著兢兢業業把自己的牌打好創造出來的。
英鎊能成為世界貨幣,絕非一朝一夕,從《大憲章》到《英格蘭銀行法令》再到拿破崙戰爭中一己之力打倒戰神,再到制霸全球,星辰大海,中間固然是靠了英吉利民族的自我奮鬥,但也需要靠著歷史的進城——啊不好意思,走錯片場了——也需要靠英吉利姥爺們心甘情願地吃癟,限制自己的power。
英國王室沒有像溥儀一樣被趕出皇宮,斷子絕孫,而是歷久彌新,至今仍然受到大眾愛戴,和其有所為有所不為,願意和貴族以及奸商們合作密切相關。
第二,和英鎊類似,作為第二代世界貨幣的美元,能有今天,絕不是靠那十幾艘航母的編隊,而是靠其長期形成的信用——正是這類信用導致疫情期間美元指數超過一百,變得比其他種類貨幣更加強勢的原因。
從聯邦黨人文集,到美聯儲的成立,其中都有各種協商/妥協和各種法律的簽署,更有大量的制度設計來做平衡。不然,美聯儲完全可以一直放水,根本不用在放水過後又立馬搞退出QE——這些都是信用建立的基礎(有機會再來寫寫)。
很多人說美元能全球通行,是因為它掌握著十幾條航母編隊,有著軍事霸權。似乎美國只是泥足巨人或者paper tiger,只要這十幾隻航母編隊被搞掉,就會霸權旁落。
對此,筆者只能笑而不語——上一次秉持這類思路貿然和美國正面硬剛的國家叫做東瀛,結果我們都知道。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被炸沉之後第二年,美國就靠著技術情報優勢利用3艘航母在中途島翻盤。等到1945年,美國已經爆出了150多艘航母,其生產出的其餘戰爭物資比其他盟國之總和還多。
而美國在二戰爆出巨大能量,不僅僅是因為其強大的工業實力,更重要的是其金融實力——二戰期間美國發行了大量公債,在很多著名的美國電影和電視劇裡,戰爭英雄經常就被要求去為公債發行站臺。
要知道,在二戰期間,美元還不是世界貨幣,彼時之米帝就已經可以爆出大量資源,同時應付歐亞戰場。而現在的美元,已經是公認的全球貨幣,而美國的對手,恐怕並不比德意日或者前蘇聯強——即使某些人找到黑科技去把這十幾首航母全部炸沉,美國估計也能在一兩年內爆出更多航母,以及類似二戰時期原子彈的黑科技——因為人家可以憑藉良好的信用,發行大量債務,汲取全球資源來和你硬剛。這背後的力量之巨大,恐怕不是一般人能理解得了的。
第三,不管是對一個國家也好,對一個地區也好,對個人也好,良好的信用很重要,因為這能讓你以更低廉的價格獲取發展資源。
英法在17-19世紀的競爭,值得我們認真汲取其中經驗和教訓。很多地方的經濟發展不起來,說穿了就是信用破產。所謂投資不過XX關,其實就是關外地方衙門的信用已經破產。沒有信用的國家/地區/個人,只會被屠殺。正所謂:
殺盡環球百萬兵腰間寶劍血尤腥。
韭菜不識華爾街尚自嗷嗷問姓名。
最近, 大陸房地產公司在境外發行的債務利率大漲,恐怕就是上面的句子的最好註腳:
近期,中國大陸房地產公司在境外發行的債務利率大漲(作者博客)
第四,凡是故作高深,沒有清晰的邏輯和證據的投資項目,都是在挖坑,準備割韭菜。
當初,John Law為了抬高印度公司股市行情,宣布其股票的紅利與公司的真實前景無關,但這種深奧莫測的說法進一步鼓勵了民間的投機活動。如今,國內的某些股市分析員或者幣圈大玩家,經常也會自己炒概念,「三根陽線改變信仰」,宣布某些股票/的紅利與公司的真實前景無關,這與當初John Law之所作所為何其相似?
第五,資源大國,很容易陷入資源的詛咒。
1993年,Auty在研究產礦國經濟發展問題時第一次提出了「資源的詛咒」(Resource Curse,又稱為贏家的詛咒)這個概念,即豐裕的資源對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並不是充分的有利條件,反而是一種限制。
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連發三文,對「資源詛咒」這一假說進行開創性的實證檢驗。他們選取95個發展中國家作為樣本,測算自1970—1989年這些國家GDP的年增長率,結果發現僅有兩個資源豐裕型國家年增長速度超過2%。回歸檢驗表明,自然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顯著的負相關性,資源型產品(農產品、礦產品和燃料)出口佔GNP中的比重每提高16%,經濟增長速度將下降1%。即使將更多的解釋變數納入回歸方程,比如制度安排、區域效果、價格波動性等,負相關性依然存在。
上面看不懂不要緊,筆者用普通話給您解釋——資源越豐富的國家/地區,經濟增長反而緩慢。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兩貓斯基說的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資源並不能帶來經濟上漲。實際上,科技進步完全可以開發出新資源來替代舊有資源,比如煤炭沒了還有石油,石油快沒了還有核能。
經濟學家曾以此解釋東亞四小龍的崛起和俄羅斯的衰退,也曾以此解釋北美的發達和拉美的落後——其實,英法之爭中的法蘭西,又何嘗沒有落進資源詛咒裡呢?
這裡,提醒一下各位,所謂的人口紅利,就是指一種資源——人力資源——比較充沛的,不是麼?
第六,就現在來看,美元不但有保質功能,更是最不壞的避險資產——現金為王的人是最幸福的,其次是能破產的人,不能破產的人則會陷入無盡的悲哀之中——什麼,你要問我誰是不能破產的人,那我只能說無可奉告!
總結:這次疫情期間,綜觀股市/匯市/貴金屬/石油/債市,唯有美元現金在這次疫情中風景這邊獨好,成為「陳獨秀」。其背後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吉利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法令》以及以此為標誌的「金融革命」,以及之後英法之間的競爭。
孫文有言曰:「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於後發國家/地區來講,只有順應世界趨勢學習英吉利極其繼承者美國好好的培養自己的信用才有前途,學法蘭西搞密西西比泡沫,最後就會武德衰微,連大青果都打不過。至於我等小民,需要看清形勢,常備美元及相關投資產品,才能在未來注定出現大量衝突的世界趨利避害。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