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口沉甸甸的屍棺,怎麼會「飛」到那高高的懸崖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掛(置)於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
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或於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約壁上開鑿石龕,屍棺置入龕內;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岩溝、岩墩、岩洞置放屍棺。
人死了,要找個歸宿,要為失去靈魂的軀殼找一個妥當的安置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懸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樣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屍棺,一具冷冰冰的屍骨,怎麼會「飛」到那高高的懸崖上?屍棺的主人是誰?我們有限的智慧還難以解讀這用千年的沉默寫下的寓言,夢魘中便無法逃避懸棺的陰影。
在雲南,今昭通地區沿金沙江、白水江、關河流域的懸棺不說是絕無僅有,肯定是分佈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就已知情況,鹽津縣的豆沙關、底坪、棺木岩、靈官岩,威信縣的瓦石、石洞、永善縣地黃華,不下10餘處;岩樁、岩墩、岩龕、岩溝、岩洞等各種懸棺葬的形式一應俱全。尤其是豆沙關懸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勢最險峻,被學者稱為「上古遺存,天下奇蹟」、「懸棺博物館」。
很久以前,在四川珙縣洛表區,有一個叫麻塘壩的地方,居住著許多僰人。其中,姓阿(音哈ha)的佔大多數。
有一天,一家姓阿的老人死了,阿家就去請風水先生來看安埋老人的地點。那風水先生在麻塘壩轉來轉去,最後指著一片陡峭的岩子對阿家的人說:「這裡有片白岩,你們要用一個整塊的大木頭做成棺材,把死去的老人放在這個棺材裡,然後葬在這片白岩上,你們阿家的子孫必定會發達富貴。」
阿家就按照風水先生所說,用一整塊大木頭做成棺材,又去請石匠來,在白岩上打洞。那白岩又高又陡,怎麼打呢?想來想去,只有用諸葛亮教他們在作戰時使用的絞車架在岩石下,在絞車上架起高臺,讓石匠站在高台上打洞。好不容易在岩石上打出兩個碗口粗的洞來,於是往洞中塞進兩根粗木,然後又用絞車把棺材吊上去,橫放在兩根粗木上,這就是僰人懸棺葬的來歷。
從此,僰人就學會了懸棺葬,人死後,都實行懸棺葬。以後,阿家果然發達了,成為僰人中最有力量的部族,直到明朝萬曆元年,阿家三兄妹稱雄,起兵造反,在四川建武(今興文縣)九絲城稱王建國。
阿家三兄妹起兵造反時,阿家的勢力很強。那時,有一個名叫羅英秀才的人,會陰陽五行,會看風水。羅英秀才家是一戶大地主,他家的糧食、金銀財物等,曾被造反的僰人強行徵用。他為了報復阿家,就去對阿家說:「在雲南威信縣長安鄉瓦石村,有一個名叫斷井山的地方,斷井山對面有一片白岩,名叫白虎岩。你們如果把麻塘壩的棺材取下來,運到威信去,掛在白虎岩上,你們阿家更要發達,更有勢力,整個雲南、四川兩省都會成為你們阿家的天下。」
阿家聽了羅英秀才的話後,信以為真,高高興興地從麻塘壩取下七具棺材,運到威信瓦石,還運了兩部絞車掛棺材。阿家按照羅英秀才所說,把七具棺材掛在瓦石村的白虎岩上,其掛法與洛表麻塘壩的一模一樣。但事隔不久,阿家三兄妹就兵敗被殺,阿家也就徹底垮了。
阿家三兄妹死後,朝廷繼續圍剿那些逃進深山老林的僰人,特別是對僰人中姓阿的,無論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在這種血腥屠殺和鎮壓下,阿姓僰人隱姓埋名,將阿字的「阝」旁改為「亻」旁。全部改成何姓。以後,麻塘壩的僰人懸棺就被人們稱為:「何家掛岩子」。威信瓦石的僰人懸棺也同樣被稱為「何家掛岩子」。
僰人被圍剿後,再也無人到瓦石去掛懸棺了。許多年後,那七具棺材陸陸續續垮了四具下來,如今,白虎岩上只剩下三具懸棺了。
據說,在那些垮下來的棺材裡,有金銀、珠寶、玉器等貴重陪葬品。當時,有些貪財的人去爭奪那些殉葬品,但是,無論是誰,只要一爭奪到手,這些寶物就會把他的眼睛刺得疼痛難忍,眼前變得漆黑一片,就像瞎子一樣。奇怪的是,只要一拋棄手中的寶物,眼睛的疼痛就會消失,眼前依然光明一片。結果,那些寶物誰都不敢要,都被人們丟到深山峽谷去了。
懸棺之所以讓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覺,成為所謂「千古之謎」,最根本的原因是:懸棺到底是怎樣「懸」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僉載》的書中,提出了一種假設:先把屍棺抬到懸崖絕頂,再懸索緣樁往下放。證之於懸棺現場所見,此說難以成立。試想,懸棺多在懸崖的半腰,距頂甚遠,且多置放於崖部面的凹陷處,怎麼「往下放」?
在另一本《嶺表紀蠻》的書中,又提出了另一種設想:「築土為臺,運棺其中,事後臺卸土撤,而棺乃獨標岩際。」說得有些道理,同樣以懸棺現場情況參證,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
懸棺的方式到底是什麼?懸棺的主人到底是誰?眾說紛紜,至今未解。
責任編輯: 岳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