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懸棺是怎樣「飛」上懸崖的(上)(圖)

 2020-11-07 06:2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懸棺葬是一種古老神秘的喪葬形式,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
懸棺葬是一種古老神秘的喪葬形式,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Stock)

懸棺屬崖葬中的一種。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在懸崖上打鑿數個孔釘用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者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懸棺因此而得名。同天葬、水葬一樣,懸棺葬是一種古老神秘的喪葬形式,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千百年來,懸棺始終像一個謎團縈繞在人們的腦際:古人為何要把棺木高懸於千仞絕壁之上?重達數百公斤的懸棺,是怎樣被安放在那些水流湍急的懸崖絕壁上的?「岩上有棺材,金銀千千萬,舍命難得來」的傳言是真是假……

1946年,一批中國史學界、人類學家、社會學家首次考察了四川省珙縣、興文懸棺葬時,開始使用「懸棺」這一名詞。據最近的調查研究發現,懸棺呈點示分布在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等南方諸省。部分地區的懸棺葬附近還有崖畫。各地的懸棺中,福建武夷山地區屬春秋戰國時期,大多採用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四川珙縣一帶屬元明時期,多是整木挖成的長方形棺。

絕壁上的武夷山懸棺

武夷山,我國懸棺葬俗的發源地,懸棺葬俗可追溯至夏禹時代,隨著武夷人的遷徒、文化的交流,這種葬俗波及到南方的十幾個省、區,成為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

懸棺葬共有3種懸置方式:一是木樁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風處,鑿孔插樁,架棺於上;二是鑿岩式,鑿岩為穴,置棺於內;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岩壁天然縫隙或洞穴,置棺於內。木樁式、鑿岩式懸棺目前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四川珙縣洛表鄉、曹營鄉和貴州的修文六廣河。四川珙縣洛表鄉懸崖峭壁上現存放著250多具棺材,長江三峽沿岸的風箱峽和大寧河畔的懸棺遺蹟,更是達300餘處。

相傳諸葛亮入川時,乘船經過長江西陵峽,突然患了重病。他不是真的病了,而是犯了心病,他花費了一生的時間寫成了一部兵書,一直帶在身邊,因為一直沒有找到可以傳授的人,因此不知道該把這本兵書如何處置。思來想去,諸葛亮決定將兵書藏在一個常人難以發現的地方,並在兵書上豎了一把寳劍,用來守護兵書,讓後世有膽略才識者去取。

此事辦成後不久,讓一個吳姓的人知道了此事,於是派兩個會飛檐走壁的大盜偷取。船行到兵書之下時,吳姓人抬頭一望,果然見半山崖上的兵書寳劍金光閃閃,急命兩個大盜火攀岩盜取。誰知,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兩個大盜心中一驚落入長江浩浩蕩蕩的江水之中。兵書上顯出「有才者取,無才者亡」八個大字。此後,再也無人敢對兵書寳劍動非分之想。

經考古學家的實地考證,所謂長江三峽上的「寳劍」,是因絕壁上的石灰岩垂直發育而成的突出石塊;「兵書」則是半山腰岩隙中的幾塊匣狀物體,正是古代的懸棺。相傳,曾有一位採藥人,從山頂垂直下落進入穴中,打開懸棺,從中取出銅碗、銅劍等物。

(待續)

責任編輯: 岳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