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造福後代的秘訣是什麼?(圖)


人有善心,終得福報。(圖片來源:看中國視頻截圖)

真正能造福後代的秘訣是什麼呢?我們一同來看兩則傳統文化故事。

行善傳家的陶澍家族

陶澍,字子霖,是清朝湖南安化縣人。其家門風醇厚,世代以行善為樂。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很喜歡行善積德,當時鄉里抓到竊匪都會扔到江中淹死。有一天伯含公路過江邊,有一個將被淹死的竊匪向他呼救:「您救救我吧,我發誓從此以後再不做賊了。」伯含公心懷憐憫,便請求眾人將此人放了,又怕這人重操舊業繼續作惡,於是送給了他一艘小船,讓他在渡口擺渡謀生。類似這種情況,伯含公一生前前後後送出了八艘小船,這些人後來全都改邪歸正。

為了避免行人被碎瓷瓦礫所傷,伯含公每次外出都隨身帶著個小筐,把路上的碎瓷瓦礫都拾到小筐中帶回家,等到去世時,他的一個空房間中積存的碎瓷瓦礫已經堆積到像房子一樣高了。

陶澍的曾祖文衡公非常寬厚。有一天下大雪,晚上文衡公家中的米被人盜走,文衡公根據雪地上的足跡一路找去,發現原來盜米之人是自己認識的一個熟人。文衡公沒有聲張,默默的回到了家中,從來沒有再對人提起這件事。直到三十年後,文衡公的妻子偶然對子孫講起這件事,此事才被大家知道,但還是故意隱去了盜米人的真實姓名沒有公開,其寬厚仁恕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康熙戊子年九月,文衡公的鄰居家失火,所有家當燒燬殆盡,可與其毗鄰的文衡公家卻安然無恙。

更不可思議的是,文衡公家的糧倉與鄰居家緊挨著,居然也絲毫沒事。據前來幫忙救火的人講,他們發現在大火燃燒時,有一紅衣人長袖持扇站在牆上,向大火一扇,那大火到文衡公家的牆邊便停止不前了,牆都被燒紅了。大家說這都是陶家平日行善積德,所以才有神仙護佑。鄰居家被燒的一無所有,文衡公的妻子便將自家糧倉中的糧食全部給了鄰居。

陶澍的祖父寅亮公生性淡泊,家中並不富裕。有一天寅亮公在江邊拾到了一些錢。他在那裡一直等了一天,才見一人倉皇而來,面色如土,低著頭在砂礫中搜尋什麼。寅亮公問他找什麼,那人說:「我在外為人做工好幾年沒回家了,家中還有老母親,今天帶著積攢了多年的錢,準備回家奉養母親,沒想到卻全都丟了。」

寅亮公問他丟了多少錢,那人說的都對,寅亮公便將拾到的錢如數還給了那人。那人為表感謝,非要將錢分給寅亮公一半,寅亮公笑道:「我如果貪圖你分給我那些錢,我不如不在這裡等你了。」說完笑著讓那人趕快回家去,那人叩頭拜謝而去。

陶澍的父親鄉賢公疏財仗義的事也很多。到了陶澍這一輩,寒微門第出身的陶澍接連通顯,他於嘉慶五年秋試中舉,兩年後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兩江總督,贈太子太保銜。

陶澍一生為官清廉,他同樣繼承了陶家樂善好施的家風。他在職期間曾多次將自己的俸銀,全部救濟了災民。道光皇帝聽說後感動的說:「為臣下的能個個像陶澍那樣清廉,何愁天下不太平!」並賜給陶澍三千兩銀子以示獎勵。可陶澍依舊粗茶淡飯,對那些錢分文未用,全部用來接濟了貧苦鄉民,並在安化縣興辦了四十八所義學。

行善傳家成為厚德望族的樊重家族

樊重,字君雲,西漢南陽湖陽人。他性情溫和厚道,為人樂善好施,喜歡幫助別人,做事講究法度。家中三代沒有分家,財物共有,子孫都相互禮敬,家裡常常像官府一樣講究禮儀。

樊重的家中世代擅長耕種莊稼,並且喜歡做生意。樊重經營家裡的產業,非常得法,一點損失浪費都沒有;他使用僕人、佣工,能夠人盡其用。所以家裡能夠上下同心協力,財產和利潤每年都成倍增長,以至於後來擁有田地三百餘頃。樊重家還養魚、養牲畜,鄉里有窮困緊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滿足他們。

樊重的錢財積累至成千上萬,他經常賙濟本家同族,施惠於鄉里。樊重的外孫何氏,兄弟之間為一些財產而爭鬥,樊重為他們的行為感到羞恥,便送給他們兩頃田地,以化解他們兄弟之間的憤恨和訴訟。縣中的人都稱讚樊重的德行,將他推為「三老」。

樊重八十多歲去世,他平素所借給別人的錢財多達數百萬,他臨終前囑咐子女們,將那些有關借貸的文書契約全部燒掉。向他借貸的那些人聽說後都感到很慚愧,爭先恐後地前去償還。樊重的孩子們都謹遵父親的遺囑,一概不接受。

樊重的兒子樊宏也同樣宅心仁厚,為人謙虛謹慎。王莽末年的戰亂中,曾有軍士要殺樊宏的家人,但聽說樊重父子兩人,向來以禮義恩德行於鄉里,因此沒有敢亂來,樊宏家人得以倖免。樊宏後來辭官返鄉,與同族親屬們聚居而住,有老弱千餘家前來歸附他。當時赤眉賊殘殺無數,本欲攻打樊宏居住的地方,但聽說樊宏素來仁厚,喜歡行善,因此也沒有忍心前去攻打。

樊重後來被追封為壽張敬侯。樊宏拜光祿大夫,封壽張侯,去世後,皇帝為表彰他的德行,賜錢千萬,布萬匹,謚為恭侯,贈以印綬,車駕親送葬。樊重的另一個兒子樊丹被封射陽侯。孫子一個被封平望侯,一個被封玄鄉侯。樊重一家人樂善好施,重德積德,成為當時的一大名門望族。

本文留言

作者如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