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中國歷史進程的不是槍桿子也不是民主


土地有多重要呢?看一看人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圖片來源:zhu difeng/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12月20日訊】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第一生產要素,中國經濟增長是以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為代價的。人們對糧食、飼料、燃料、纖維和原材料的需求也增加了土地承受的壓力。土地有多重要呢?看一看人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軍隊需要依賴土地,朝廷也需要依賴土地。

老百姓反抗也不一定用刀槍。同樣,皇帝也會降「罪己詔」坦承錯誤並改正(詳情請看《以史為鏡可知興衰 習近平必須考慮的經濟問題》)。如果皇權(政權)能運用好上天給予的珍貴禮物--土地,老百姓自然安居樂業,國富民強。

不過,東方和西方對土地依賴的程度不同,從古羅馬帝國開始,西方國家就在持續的進行海上探險。到了近代,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西方國家對技術進行不懈的追求。現在美國基本以技術創新為核心,農業已經實現機械化。雖然西方國家也依賴土地,但和東方相比依賴程度不同。

土地是如何左右中國的歷史進程的?

舉個例子,在公元前841年,在西周首都鎬京發生了國人反亂。西周時期的等級非常嚴格,史料記載,當時所謂的國人不是最底層的百姓,城內之人稱為國人,城外之人稱為野人和庶人等。

周朝建立了眾多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初期的時候就是一個城池,稱為「國」。國是諸侯國政治中心和軍事據點,居住著大小貴族和為貴族服務的手工業者、商人等,住在國中的人稱:「國人」。

西周的土地基本制度是井田制,將大塊的田地分割成九塊,排成「井」字形。中央一塊田地由大家合力耕種,收穫的農作物歸朝廷所有,為公田;其餘八塊收穫的農作物歸各家所有,為私田。一旦出現年景不好收成不足的時候,人們就會進入山林湖泊,打獵或者捕魚,貼補生活。

周厲王繼位後為了改變朝廷的財政狀況,將山林湖泊改由朝廷直接控制,不准國人進入謀生。出現自然災害國人生活難以為繼,結果發生了國人反亂。

周厲王下令調兵遣將,但是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都反亂了,還能調集誰呢?周厲王只得帶領親信逃離鎬京,最後病死。可見周朝的國君、國人和貧民以及軍隊,都依賴土地。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很強大的時期,隋唐無論經濟軍事都很強大,宋朝科技、經濟也非常繁榮,宋朝的人均國民收入位於歷代最高峰。明朝的很多科技特別是軍事上的成就世界領先,例如,造船和軍火技術。因為,中國的兵/民和政權本質上都依賴在土地上。

再說一說近代,「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中國老百姓們嚮往的生活狀態。

中共打著「耕者有田」的口號進行土地革命,從1946年5月展開,至1952年12月結束(少數民族地區除外)。在這一過程中,史料表明,有超過二千萬人被戴上「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的帽子,使他們成為備受歧視、打擊的群體。他們的土地被以清算的方式進行分配,即將土地分配給農民,並不提供任何補償,其本質上與「沒收分配」並無不同。中共通過清算分配和沒收分配,剝奪了地主階級的物質基礎和鄉村管理權。土地革命結束時,被中共打擊致死的人數超百萬人。

與此相反的是,二戰後國民黨在臺灣實行的耕者有田政策,採取了有償收購的方式,因此地主階級可以將土地資本轉化為工業資本。

然而大多數中國官方學者卻無視這兩者的差異,始終稱中共實行的土地政策為「土地改革」,而不是「土地革命」。

曾經把土地分給農民的中共,在1953年2月15日做出《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很快又剝奪了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並且增加了戶籍制度,不許農民進城工作居住,農民的子女只能再做農民,使「耕者有其田」在中國大陸成為一個不能實現的夢想。一些專家指出,中國的土地所有權問題造成了很多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

和土地變化相關的是城鎮化,70年來,中國城鎮化數據顯著提高。被城鎮化驅趕進入城市的農民,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歸屬感。而不斷飛漲的房價,也讓大批中國人始終處於城市的邊緣,既沒有農村的宅基地,也沒有同城人的收入保障,更多的是尷尬與無奈。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使「居者有其屋」的夢想成了人們的奢望。

筆者曾參與一次聚會,其中有人民日報社的副主任、中央電視臺人員、中紀委官員、明星和商人等,他們談到一起土地維權的問題。達官貴人們談笑間揭開官場黑幕,詳細內容請看視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任重道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