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讓中國撐不住了:結構性胖與滯脹(圖)


兩國打貿易戰,誰的通脹先起來,說明誰撐不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11月20日訊】一組簡單的數據,原本已經給出了清晰的答案,但是,被專家們錯誤解讀之後,反而變得讓普通人開始迷茫。大家都知道,11月9月公布的10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這兩個數據一個大漲一個大跌。

很多專家認為,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通脹,只是結構性的通脹,只是一小撮不明事實真相的豬在漲,而如果是真正意義上的通脹,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不應該是跌的。

結構性通脹是這樣理解的嗎?

討論過結構性通脹的經濟學家有很多,包括塞克爾(Sunkel,1962年)、W.鮑莫爾(W.Baumol,1967年)、綱納.繆達爾(Karl Gunnar Myrdal,1968年),保羅.斯特里坦(Streeten.Paul,1972年)。他們之所以用「結構性通脹」來表述不發達國家的通脹情況,是因為發達國家的通脹可以用簡單的供需關係來解釋,而對於不發達國家的通脹無法準確解釋,所以,結構性通脹英文的本意,指的就是不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當中,比方說因為政策跟不上、農業技術缺乏、沒有外匯儲備,等等,出現供需解釋不了的通脹,統統都稱為「結構性通脹」。

中國早期的通貨膨脹,比如,1978-1980年的通脹,1984-1985年的通脹,1988年-1989年的通脹,甚至1992-1994年的通脹都屬於這種情況,也就是結構性通脹。

很顯然,這和我們現在非常流行的「結構性通脹」,含義可謂是天壤之別。因為,按照幾位著名經濟學家對「結構性通脹」的闡述,當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技術發達了,外匯儲備充足了,等等,再出現通脹,就不能說是「結構性通脹」了。就更別提外匯儲備早就世界第一的現實了。

所以,同一個詞彙,一到中國,就可能變成完全相反的意思。甚至連K線圖,西方國家的紅色代表下跌,而在我們這裡代表的是上漲。

同理,具體到通脹上,就好比胖的概念一樣,一稱你體重,對照身高、年齡,馬上就知道你到底是胖還是瘦。這種量化的方法在中國不能普及,否則,很多專家會丟掉飯碗。他們不僅稱體重,還看其它的地方,比如,你雖然體重增長明顯,但專家仍然指出,你這只是結構性的胖,因為,你的眼睛變小了。

我們可以對照一下中國CPI與PPI,從今年4月開始,CPI與PPI就開始背離,而如此明顯的背離在過去是很少出現的。再細看,PPI自2018年6月就開始下行,而2018年5月是中美貿易戰全面惡化的起點。這說明,貿易戰對我們的工業品價格有著非常直接的負面影響,對於一個出口導向型國家來說,這是順理成章的。

CPI上漲,是在貿易戰打到近一年後,逐漸開始顯現。此前,我和周洛華先生聊天,他說,兩國打貿易戰,誰的通脹先起來,說明誰撐不住。這跟PPI是一個道理,誰先下跌,就先撐不住。

那麼,當下到底是什麼情況?

CPI與PPI的持續背離,實際上已經在發出明確預警:正在進入滯脹階段。通脹不可怕,可以用加大供應及加息等手段解決。通縮也不可怕,貨幣一大放水,財政一大刺激,問題立即迎刃而解。而滯脹真正可怕。滯脹的意思是經濟停滯,失業及通貨膨脹同時持續高漲的經濟現象。通俗的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

我們看看滯脹為什麼棘手?經濟停滯,急需要降息,急需要貨幣放水加財政刺激,但這會導致物價更猛烈上漲。而抑制通脹,需要加息,需要緊縮財政,但這樣做經濟下行會更快更猛。

這同樣給中國股市帶來了一個大難題。CPI上漲,有關部門傾向於壓制股市,蒸發購買力,但這樣做又會導致民眾購買力下降,PPI會更快下行,經濟更快下行,所以,我呼籲不要在這個時候打壓股市……

目前,許多國家都在陸陸續續步入滯脹,尤其南美等地區,為什麼他們的執政者被輪換得越來越頻繁,為什麼動盪越來越多,關鍵是,滯脹這個難題讓人難以解決,其實,換上新的人執政也很難解決,不是人不夠聰明,而是問題變得更加棘手了。

滯脹最痛苦,最難解決,破壞性最大,持續性也長。從投資角度來看,滯脹階段,往往也是美元為王階段,而對於黃金和白銀來說,由於流動性比美元要差的多,那麼它們的避險功能就被削弱了。這正是為什麼美聯儲降息、重新擴表,甚至不斷有國家威脅停用美元的情況下,美元依然非常強勢的根本原因,越來越多的國家步入滯脹階段,正在把美元送上高點,因為,僅僅滯脹這一個因素,就使得全世界對美元保值避險功能的渴求變得難以遏制!這其實也回答了另外一個難題:為什麼美聯儲三次降息和重新擴表後,美元流動性依然短缺的根本原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時寒冰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