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心靈筆記】「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境界(圖)

 2019-11-08 09: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范仲淹。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范仲淹。(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出生為人,不可避免的都要經歷生老病死。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沒有心靜如水的定力,就會經常心生浮燥,患得患失。筆者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因為得到了一些物質的財富就歡天喜地,高興的手舞足蹈;而在失去一些東西時則會痛哭流涕,情緒一落千丈。面對人生的坎坷曲折、生活的艱難困苦,倘若心為物役,人生的大半就會在悲觀的心情中窒息心智,難以感受到生命的樂趣。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節欲,窮其一生也就只能是一個私慾不斷產生和滿足的過程而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一種境界,也是古人修身養性時的一個道德標準。古人云:「心為形所累」,人的慾望越大,生活的壓力也必定隨之增大,人生中如果能少一點慾望,就會多一份輕鬆與灑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語出自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原文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不要因為物質的豐富、富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要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為人民而憂慮,惟恐人民受饑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惟恐國君有缺失。這麼說來,他們無論進退都在憂慮了,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時候就憂慮了,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後才快樂呢。其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恆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

細思之,人世間的許多不如意事都是由於太重名利或太看重個人的得失而產生的結果。例如:爭位置,爭榮譽,爭排場,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或者總是與這個人比高低和那個人比強弱,結果越比越不如意;慾望太強而力不從心時,就會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民國元老、著名書法家於右任曾寫過這樣一副著名對聯:「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橫批是「如意」。既然人生中「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趨勢基本無法改變,那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順心的「八九」,多想想讓人高興的「一二」。於右任先生一生飽經滄桑沉浮,卻能淡泊名利,榮辱自安,其原因就是得益於這幅對聯的內涵。後來友人問及他高夀的養生之道,他總是指指客廳牆上高懸的這幅對聯和一幅寫意的蓮花圖,笑而不答。

歷史上的許多忠臣義士,在遭受挫折時都沒有知難而退。蘇軾、岳飛、辛棄疾、林則徐等在受貶之後,沒有因對現實不滿而頹廢瀋鬱、萎靡不振,而是仍能淡然鎮定,鐵肩擔道義,始終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君子坦蕩蕩,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處之泰然。為人若能清心寡慾、寵辱不驚,自然就能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心淡如水、虛懷若谷,那是道德高尚之士的處世之道。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