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藥王孫思邈,高壽142嵗得道升天。(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道教中,與醫學相關的神仙信仰有很多,例如神農、岐伯、雷公、扁鵲、張仲景、華佗、皇甫謐、淳于意、王叔和、葛洪、陶弘景、孫思邈、劉守真、韋慈藏、韋善俊等。其中最著名的神醫就是千古藥王--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
聰明過人立志學醫 潛心修道救疾濟危
孫思邈七歲入學就讀,由於聰明過人,每日能誦讀千餘字,很受老師的器重,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為鄉鄰治病,孫思邈成年後,對老莊百家之說猶感興趣。有一次,洛州總管獨孤信路過華原,無意中遇到孫思邈,驚奇地說:「這是一個聖童」。
周宣帝時,他便退隱至太白山學道,每日鍊氣養形,求學度世之術,終有成就,體合道真。他不但通曉如何推算天文曆法,還精究醫藥之學,且通過審察人之聲色,以診其疾。
孫思邈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
他還一生致力於藥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採集中藥,邊臨床試驗。孫思邈不斷總結仙道經驗,他認為修道之士飛升成仙,必須修德積善,積善愈多,仙階就愈高。他選擇了「濟世救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自己制定了「救疾濟危」「無欲無求」的標準,廣積善德,務欲成仙。醫離不開藥,他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嵋山的老林中,尋求藥農,多方採集,分類總結。後來,他所著的醫書中八百多種草藥,就是這個時期積累的。
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高宗咸亨二年,《千金要方》流傳到日本,被視為國寶。宋英宗治平三年,林億奉詔修《千金要方》,刊布於世。宋徽宗宣和四年,郭思刪節《千金要方》為《千金寶要方》,刻石於華州官署。明代宗景泰六年,楊勝賢木刻本傳世。明穆宗隆慶六年,刻《千金寶方》、《海土方》石碑於五台山。唐末,時人稱五台山為「藥王山」,並建「藥王祠」。宋徽宗封孫祖為「妙應真人」,明世宗定他為「先臣」,清順治奉他為「神醫」。此後,「藥王孫思邈」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懸絲診脈神奇之極 淡泊名利婉拒賜官
唐代貞觀年間,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臥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唐太宗愁鎖眉頭,坐臥不寧。徐茂功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
孫思邈受詔之後,一面向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認真審閱太醫的病歷處方,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後,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祖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 「引線診脈」了。
沒用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后的脈。原來,孫思邈醫術神奇,靠著一根細線的傳動,竟能診斷清人體脈搏的跳動,這就是他被後世稱為神醫的原因。
後經孫思邈診治,皇后產下了皇子。孫思邈不願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衆生舍藥治病,並撰寫《千金方》濟世救人,他向唐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願,婉言謝絕了賜給他的官位。太宗只好賜給他「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孫思邈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
珍惜生命不用動物入藥 高壽142嵗得道升天
孫思邈一生勤奮好學,知識廣博,深通莊、老學說,知佛家經典,閱歷非常豐富,唐初著名文學家孟詵、盧照鄰等人對他皆以師尊之禮相待。他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製成粉,用來發火煉丹,這是我國現存文獻中最早的關於火藥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文中,記述了伏火硫黃法的製作方法。
孫思邈被尊為藥王,他卻不用動物入藥。他說:「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呼!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高宗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孫思邈於清晨沐浴後,儼其衣冠,端拱以坐。叫來堂下子孫說:「我為世人所逼,隱於洞府修煉,將升無何有之鄉,臣於金闕,不能應召往來。」並留遺囑,喪事從簡,語罷便氣絕身死,享年142嵗。後人守喪一月有餘,見其容顏絲毫不變,猶如在世一般。剛欲舉屍入棺,卻只有一件空衣在此。在場的人這才省覺,其早已煉就屍解上道,位證真仙了。
責任編輯: 李雲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