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走出國門的華人都曾問內心:「到底要不要移民?」一邊是國內生活便利;另一邊是國外自由節奏,更別說極好的社會福利。不過,有華人拿到澳洲綠卡卻後悔了,怎麼回事?圖文無關。(圖片來源:Pixabay/公有領域CC0)
【看中國2019年9月24日訊】相信每個走出國門的華人,都曾在心裏盤問過:「我到底要不要移民?」一邊是國內生活極為便利;另一邊是國外自由散漫的生活節奏,一磚一瓦都透露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更別說極好的社會福利,上學和看病幾乎不花錢,少了好多生活的壓力。不過,有華人拿到澳洲綠卡卻後悔了,怎麼回事?
海外微信公眾號《一隻兔尾》分享了看法:移民就是魚與熊掌,對於80%的平民而言,不可能兩隻船都能輕舟戲水,總要割捨,總得犧牲掉一些東西;當然,剩下20%的有錢人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因此,來到澳洲後,就移民這個話題,我採訪或傾聽過很多人的看法與故事。往往那一些嘴上的不滿足,常常是從內心溢出的糾結,不管在哪裡生活,他們總是頗有微詞的。
而移民的基調,就像是單項選擇題,你總要選擇一種生活當作你的主要戰場,踏踏實實地在一片土地上好好的生活,再想著去創造些什麼。
國內的行政經理 來國外只能做藍領
阿K(化名)是六年前移民到澳洲的廣州人,用他的話說是誤打誤撞,稀裡糊塗就拿到綠卡(PR,permanent resident,永久居民的意思,而非國籍)。
拿到PR意味著可以永久在澳洲生活,並且享受一切的社會福利。而只選擇拿PR,卻不選擇加入澳洲國籍的人,便統稱為華僑,其國籍依然是中國。
聽阿k說起以前在國內的生活時,其侃侃而談的臉部表情,讓我看出他內心對於生活前後相差巨大的不甘心。
他以前在廣州有兩套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收租。那時的他在一家公司當行政經理,日子算是小康水準。別人奮鬥了幾十年,不過是為了要在廣州市裡買套房子,他早已實現了這個目標。
後來為了孩子的成長教育,同時也受夠了社會的關關係系,職場的勾心鬥角,所以他和妻子一起到了澳洲,正逢那些年移民政策較寬鬆,沒到幾年時間就順利拿到PR。
但殘酷的現實是,不管你在國內多麼風光,年齡多大,地位多高,只要移民就相當於重頭開始,就像個新生兒一樣,從語言關卡開始攻克。
阿k表示:「剛來澳洲過的實在艱難,想買根蔥都不知道怎麼說,大多數時候只好做個啞巴。」然而語言只是第一關卡,接下來還有找工作和買房子,他極力地想把生活撥回到一個正常又穩定的頻道上。
可事與願違,不是換了一個地方,生活就可以變得更容易。阿k沒來澳洲之前,幻想來到國際大都市悉尼,也能像以前一般,在職場裡風生水起,做個有頭有臉的小領導人。
但打擊卻接踵而至,首先在國外不承認國內的學歷,很多崗位是傾向於白人的,而且華人要想在一家公司發展到高層非常難,大多數也只能做個小小的職員而已。若再加上你英語不好,交流有障礙,而且沒有一技之長,很可能連溫飽都成問題。
阿k回憶起當初剛來時,不斷感歎:「我的希望是逐漸破滅的。從白人公司的小領導人,降到白人公司的小職員,再降到華人公司的小職員,最後乾脆賣苦力,只要能養家餬口就行。」
從他的言語間,我看到一種莫名的心酸感,這是一種被生活逼迫到妥協的樣子。現在的他到一間倉庫裡做搬運工作,最簡單的體力活,不用動腦,更用不到啥高級的辦公技能。況且,他自己也說了,已經好多年沒用過電腦辦公了。
他從幻想中CBD大廈裡的白領,到後來去當送海鮮的貨員、長途司機、建築工人和倉庫工等等。
倉庫工示意圖。(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好在澳洲社會福利優厚,職業之間比較平等。而且子女上學不愁,看病就醫全免費。唯一能讓阿k覺得欣慰的是:「在這裡,我女兒的人生會很快樂。雖然生活在底層,卻也得到了該有的尊嚴。當然,如果重選一次,我堅決不會移民,太苦了」
窮學生的階層逆襲 曾遭同胞騙錢
和曉玲姐見面時,隔著馬路便看著一個妝容精緻,蹬著高跟鞋,右手拿著Gucci,滿面春風走過來的年輕女性。何以想像,表面看上去貴氣的成功女性,在十年前卻是國內三四線小城市出走的窮學生,連上大學的錢都是東拼西湊的。
「當初選擇來澳洲,也就是偶然的一個機會,想著來闖蕩一番,賺不了錢也權當是增長見識嘛,畢竟我飛機都沒坐過呀。」說這話時,她熟練地將手裡的方糖,夾兩塊放到那杯卡布奇諾裡,彷彿她本來就是出生在一個優渥的家庭裡。
曉玲姐是我到澳洲工作時認識的朋友,大我不了幾歲,為人親和大方,又是四川老鄉,所以特別喜歡聽她講以前自己在澳洲打拼的故事。
她當初來澳洲時,全身上下不超過5000元人民幣,換算成澳幣也才不過1000塊,支撐不了幾天。
那時的她拚命找工作,每天打三份工,全是黑工(不交稅只給現金),常常為了趕下一份工,連飯都顧不上吃,平均每天只睡四小時。
差不多過了兩年多這樣的生活之後,她手裡攢了一些錢,那時有個大陸同胞說想和她一起開店,大家各自拿一筆錢,盤下一家小店賣麵。她也覺得不錯,至少自己能做個小老闆,幫自己打工,似乎也有個盼頭。
於是她把省吃儉用下來的錢全部給了那位同胞,結果那人拿了錢,當天晚上跑路了。她被騙了,再一次回到了身無分文的境地。
「說真的,那時候我每天腦子裡想的是死了算了,一了百了,活著太痛苦,太難了。」
示意圖。(圖片來源 : Adobe Stock)
後來的故事,可想而知一定是箇中滋味啊,不然何以見得眼前這個靚麗的女士,如此的雲淡風輕呢?結果總歸是好的。
如今的她在悉尼有兩家中餐館,更在華人區買了一套別墅,孩子有保姆帶,她每日想的是怎麼才能把餐館壯大,賺更多的錢。
我問她:「如果讓你再選一次,你還會選擇來澳洲嗎?」她毫不猶豫回答:「當然來啊,選一百次都是要來的。」
「像我這樣的窮人家庭出身,一沒錢,二沒地位,三沒亮眼學歷,只有選擇來一個相對公平的地方生活,還有一絲衝破階層的機會。國內那套拼爹拼關係拼人脈,我一樣都沒有啊,只有到允許努力的公平之地,才是我的機會。」
從她口中說出來的字,每個都斬釘截鐵,有種掙扎過後的不容易。其實只要你本分努力,願意奮鬥,在澳洲的生活品質總是曲線上升的,因為社會比較公平,很少有走後門和攀關係的。
遇到無良老闆,你還可以去專門的勞動部門告他,幾乎是必贏的。當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你可以罷工、聲討,總之你會有自己的發聲管道,並不會因為你無名無份,社會就會漠視你的。
移民就像是一場棋局 決定直接影響著結果
首先,是心態。
移民不是通往更高階層的方法,很有可能降低階層,身份懸殊落差,也是十分正常的事。選擇移民,首先就要選擇拋開以往的經驗,並放低心態,從最初級的階段開始。
其次,是自身的學習適應能力。
移民到澳洲只是開始。這意味著大部分時間要說英語,所有大陸式的生活習慣,要不斷拿掉。當然,還要不斷學習。不管是適應社會,還是職業的發展,學習是極其必要的持續性行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自我認知。
很多移民一族看來:「移民是圍牆,牆外人想進來,牆內人想出去。」這些人大多是三觀不穩定,自我認知不太清晰的一群人。因為:
你不能一邊花著外幣,一邊卻想著國內的移動支付;
你不能一邊呼吸著良好品質的空氣,卻又嫌國外工廠太少,就業機會太緊張;
你不能一邊住著永久產權的大房子,卻嫌太過安靜,少了國內娛樂活動的熱鬧……
澳洲養老。(圖片來源:Pixabay/公有領域CC0)
做人切忌貪心,自我認知為選擇生活的前提。或者簡單點說,你會為了自由而放棄所有,或是會為了所有放棄自由呢?這是你要想清楚的一點。
誠然,移民後悔的人大有所在,但是移民後人生迎來第二春,獲得更精彩人生的人不少,最關鍵因素,其實就是自己。因為不管在哪裡,逃不開的現實都是:只有夠努力才能夠幸運。
責任編輯: 許天樂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