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六十不勸酒,七十不留宿」,那麼八十以後又是甚麼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歷史傳承橫跨數千年,給我們後代子孫留下了許多寶貴智慧,而俗語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文化中,俗語也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這些俗語大都是民間的百姓創造出來的,但是其中蘊含著不少人生道理,對我們後人的生活有著指導意義,也讓我們的言行舉行充滿了真誠、善良、忍讓……等美好的傳統。
也因為俗語的生活化,所以有的時候聽起來較通俗,沒有詩詞歌賦來得優雅,但是這正是俗語的特點,通俗不媚俗,用適合民間的簡單語言講述人生的大道理,有時反而比那些文學詞語更容易讓人接受和理解。
今天筆者就來跟讀者介紹一則俗語「六十不勸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究竟這句俗話中,有蘊含甚麼深刻的人生道理呢?
大家知道,中國自古就被尊稱為禮儀之邦,因此人際關係中,即使只是點頭之交,勸酒、留飯甚至留宿都是常有的事,親朋好友之間就更頻繁了。而在農村,對禮儀也十分看重。
只是這樣常見的待客之道,怎麼上了年紀之後,就有所改變了呢?
一開始筆者也是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但是在筆者的父母年齡漸長後,筆者才總算能體會到其中難言的苦衷。像筆者的父親年輕的時候身體十分健康硬朗,六十歲還常去登山,但是自從過了七十歲後,身體狀況就大不如前,尤其在幾年前中風後,健康狀況更是急轉直下,令大家都非常為他擔心。
而「六十不勸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這句俗語,就是根據人的身體健康程度來界定的。由於人身體的各項機能在60歲之後就開始逐漸的老化,以前習以為常,做起來毫不費力的事情,也開始變得困難起來。
因此為了這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們的身體健康,大家就不會再勸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飲酒,畢竟酒精對人體許多臟器都容易帶來傷害。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過了七十歲以後的老人,身體素質就更差了。如果住在別人家,一是環境不熟悉,容易發生意外不說,要是在留宿的晚上因為突發狀況去世,也會給主家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70歲,在以前稱為「古稀」,80歲叫「耋」,90歲叫「耄」。一個人能活到八九十歲,就是耋耄之年了,這時的身體往往更加虛弱不堪,腸胃也已經很難適應過於葷腥的飲食,而往常農村擺席宴請賓客時,講究的就是豐富。所以,為了保護這些年紀大的老人,就出現了「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的說法。
從這句俗語,我們也可以印證另一句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以前的人對於年紀大的長者真的是尊敬、珍惜,而且小心呵護著呢!
不知道聽完筆者的解釋,大家是否了解這句俗語所要傳達的人生智慧呢?我們祖先通過經驗所流傳下來的話,常常都蘊含深刻的道理,在世間廣傳。
如果您對這句俗語有自己的體會,也歡迎在底下留言與大家分享哦!
責任編輯: 察方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