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話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對古人來說,《易經》是許多學問的起源。木匠所尊奉的祖師爺魯班,也是一個精通《易經》的人。
傳說,魯班有次雕刻出一個惟妙惟肖的小木人,刻完後,他忽然想起《易經》裡的一句話「元亨利貞」。這四個字是乾卦的卦辭,代表著世間萬物的生存法則,就像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生生不息。
於是魯班就在小木人的背後刻上「元亨利貞」,還給小木人取個名字叫「慧聰」,再順手把它放在祭台後,就把這事忘了。
三個月後,魯班像往常一樣祭拜時,一束香不知怎麼回事,掉到了祭台後面。
就在魯班去撿那束香時,無意中看見小木人,他驚喜地喊了一聲「慧聰」。
誰知道小木人竟然答應一聲,不只站了起來,還朝著他走了過來。
原來,刻在小木人背上的「元亨利貞」四個字起了最大作用,加上機緣巧合,又放在祭台,還正好被人拜了九九八十一天,使它擁有了生命。最後再喊它的名字,就喚醒了它。
經過這件事後,魯班更加勤奮地鑽研《易經》,使他的建築技術和木工技藝突飛猛進。
魯班的弟子把師父一生創造的知識都記錄下來,後人稱之為《魯班經》,在這本書裡面,就有關於「元亨利貞令」的記載。
因此《魯班經》是建立在《易經》基礎上的,自然和《易經》息息相關。
而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話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
現在來看,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易經》的原理,包含美好的寓意,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在生活中處處講究吉利、吉祥。不但如此,還把追求幸福的願望,寄託在身邊的一器一物上。
1、凳不離三
寓意:和睦相處。
過去的長條木凳,可以讓好幾個人一起坐。
木凳的長度,還不能是一個整數,它的尾數必須要帶一個「三」,如二尺三,四尺三等等。
因為「三」作為數字,屬於離卦,離為火,火對應五德中的「禮」。
三人成「眾」,因此大家要想相安無事的聚在一起,坐在一起,就要遵守人與人之間的「禮節」。
過去的長條木凳,可以讓好幾個人一起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2、門不離五
寓意:財福滿門。
過去的門,無論大小,長寬的尺寸都要帶一個「五」的尾數。
因為「五」作為數字,屬於巽卦,巽卦的方位是東南方。
對古人來說,建造房屋,一般會坐北朝南,這樣便於採光。
只有官府的衙門才會開正南門,一般民居都是要偏東一些,也就是開東南門,因為古人認為巽位(東南方位)是財位,而大門是整個家宅的「氣口」,這樣便於吸納財氣。
所以「門不離五」也有五福臨門的意思。
3、床不離七
寓意:生活安穩。
過去的床的長寬尺寸,尾數要有「七」,如二尺七寸、三尺七、四尺五寸七等等。
因為「七」作為數字,屬於艮卦,艮卦代表山,有穩定、安靜的含義。
床的安穩,用來象徵生活的安穩。
什麼是生活安穩?就是晚上能睡得著,沒有良心不安,沒有對明天的憂慮,也就是俗話說的「心安穩,床安穩」「睡不著覺,不能怨床歪」。
4、棺不離八
寓意:積德行善是給兒孫積福。
過去的木匠打棺材,不管去世的人有多高多矮,棺材一律是八尺,不能多也不能少。
因為「八」作為數字,屬於坤卦,坤卦代表大地,厚德以載物。
人死了,什麼都帶不走,積累的財富反而會讓後代好逸惡勞,帶來災禍,所以人活著,不如積德行善,可以給子孫帶來福報。
5、桌不離九
寓意家庭興旺。
這裡的「桌」指過去吃飯的方桌或者八仙桌,桌子的長寬高度尺寸,還是要帶個「九」的尾數,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四尺八寸九分等等。
在《易經》中,「九」代表「陽」,是一個吉祥、神聖的數字,可以像徵天,天分九層,就是「九天」。
人在桌子上吃飯,民以食為天。一家人聚在一起,有吃有喝,衣食無憂,家庭興旺。
責任編輯: 察方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