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分數放中間(組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及喜好,不一定是「念書」的料。
文/周素珍
「怎麼會做出這麼丟臉的事,」姊姊在電話中哭訴:「竟然將同學考卷名字改成自己的來騙我。」
只要姊姊出現焦慮、煩燥及膚況不佳情況,十之八九就是外甥女鄰近月考或發考卷的日子。
平心而論,外甥女真的不是「念書」的料,屢次規勸姊姊寬心,多發掘孩子的亮點,姊姊總一句擋回:「我是安親班老師,自己的孩子教成這樣會被笑!」 為人父母的你,是否遭逢和我姊姊一樣的窘境:不管如何教,孩子總吊車尾?家庭聚會,一提到孩子的成績,你就沮喪?如果是,是不是轉念評估:孩子乖嗎?孩子哪方面進步了?學到哪些新知識?除了功課,孩子強項是什麼?然後就是你的評量基準公平嗎、合理嗎? 〈教育現場〉家長追著名次跑 月考完後接到詢問名次的電話是家常便飯,其他家長往往經過我一番「調教」多能諒解,唯獨綿綿的媽媽還在「掙扎」。
「按規定,老師是不能幫學童排名次的,怕被標籤化,也怕打擊孩子的學習信心。」
我先打出大旗幟,哪知:「妳只告訴我,其他學生又不知道,不會被貼標籤的啦。」
可是,妳不就在標籤孩子的良窳了嗎?「我在綿綿身上可下了許多苦心,每天一定陪她複習功課,真的想知道她進步了沒呀。」
綿綿的媽媽使出「苦肉計」。
「我都有發下卷子,而且也列出各科班級組距,應該可以參考吧?」我自覺合理的提供脈絡。
「老師,妳說一下會怎樣呀!」綿綿的媽媽顯然耐不住性子了。
是呀,說一下或查一下會怎樣呢?但知道孩子的名次後「要」怎樣呢?繼續努力或選擇放棄?有些規定我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彈性處理,唯有「不排名」這件,絕對是奉行不悖,甚至有些考卷只糾錯,不批成績,原因只有一個:期待父母將焦點擺在「哪裡不懂」,而非無意義的「數字遊戲」。
學習成績的名次,只是一個相對的標準。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別成為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教育現場多年及周遭生活經驗,看到許多會讓家長變成孩子學習成長中「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危險因數:
1、鮮少關心孩子的學校生活,學習表現,唯一的「管教」只剩「家長簽名」。
工商業社會,大家拚經濟至上,一個家長曾戲言:「現在連閉上眼,夢中都還在做企劃案。」
毋怪安親班成為「日不落」行業,安親班老師可能比父母更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及生活表現,有家長在開學就直接表示,有事轉知安親班就好。
父母的角色真的能用「錢」來取代?孩子是「家長」的,也是最保值的「投資」,別為了短暫的金錢遊戲,而在親職「缺席」了。
2、只問名次或分數。
孩子考完試一回家,「第幾名?考幾分?」成了開頭問候語,如果答案是第一名或一百分,讚美聲絕對少不了,就認定孩子學習狀況非常好,一點問題也沒有;相反的,則嚴加斥責,「提醒」孩子多麼的不努力、多麼的差勁……只是,名次和分數真的決定一切?考試的確是一套較客觀的評量規準,目的在找出孩子的盲思或學習貽誤,及時及適時地做補強;一百分的確很不容易,但考試考的大部分是知識,也摻雜細心及運氣部分,有時只能說這次真幸運,考的都是我會的。
而名次卻是一個相對標準,在明星學校,即使排名在後10%,其實也是很厲害,不是嗎?請將重點擺在孩子是否進取?錯誤是否固著?問題在哪兒?而非被數字拉著走。
3、用名次或分數決定孩子或自己的成就表現。
父母因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會有期盼及要求,是「愛之深,責之切」,還是只像培育選手「為『我』爭光」? 每個孩子的資賦不同,有的學得快,有的則老是無法理解,這牽涉到學習能力是否成熟的問題。
每個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是第一名、是一百分,但別再找一堆「帳面」量尺來了解孩子,因而蒙蔽或滿足自己,試著幫助孩子找出他的第一名及一百分,然後將力氣花在最有效益的地方幫助孩子成長,培養孩子的自信,給他日後待人接物的行為規準,這才是父母天職,才是孩子成為龍鳳的根基。
請記得,你是孩子最重要的他人,你的評價及教養觀,絕對是影響孩子一生人格發展的重要元素。
衷心企盼家長能將孩子的優點收進心裡,更全視角去了解及陪伴孩子成長,這會是父母之樂,孩子之福。
(作者為國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