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為什麼要講「可證偽」?

【看中國2019年7月10日訊】理論必須符合「可證偽」的標準,才可能是科學,經濟學也是如此。那麼,什麼是「可證偽」?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一個可能被事實推翻的理論,一定要可以在想像中是錯的。」

舉個例子,「所有天鵝都是白的」,即便你從來沒有看到黑色的天鵝,但是你可以在頭腦中想像一隻黑色的天鵝,來推翻這句話。

但,「天鵝有可能是白的,也有可能不是白的」,你連想像都無法想像出一個反例。無論什麼例子,都是對它的證實,它不可能被證偽

既然所有現實的事例、想像的事例,都是對這句話的證實,那它就什麼都沒告訴你,也就沒有任何解釋力。

而「所有天鵝都是白的」儘管有可能錯,但它畢竟告訴了你一點什麼。

另外諸如「四足動物有四隻腳」、1+1=2,也都不可能被推翻。前者是邏輯,後者是數學,是人頭腦中的思維結構,和事實無關,因此也就不會被事實所推翻。

張五常說:「科學不是求對,也不是求錯;科學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實推翻’。可能被事實推翻而沒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證實了。」

「所有天鵝都是白的」沒有被事實推翻之前,就是證實的狀態,就是科學。

很多人容易把「可證偽」和已證偽混為一談。「可證偽」,就是可能被事實推翻,但還沒有被推翻。

如果真的出現真實世界中的事實推翻了理論,那這個理論就「已證偽」。「已證偽」的理論另外處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