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到底是不是騙人的?
【看中國2019年6月26日訊】保險首先是一種風險分攤機制。保險原於人們對風險的恐懼。它是一個自願加入的經濟合作組織。完全無畏風險的人是不會買保險的,現實生活中,畏懼風險的人群到底是多數,因此有了保險市場。
保險公司怎麼賺錢呢?這涉及到保險的第二個原理:大數法則。
世界上的風險是不確定的。人數越多,則所有人都遭遇風險,完全損失的概率,則會大大降低。若保險公司賣出一種保險只有三人承保,保費一定會很高。因為一旦有人損失,則保險公司就要賠付,賠償金實際最終源於保費。每個人分攤風險的部分就非常大,價格自然很昂貴。如果一家保險公司產品數千萬人購買,哪怕其有上萬人理賠,平攤到每人身上的保費,也不過也千萬之一,每個人的損失都少得多。
保險權司想賺錢,就要精算風險的概率,與人們願意支付保費的差額。利用人們對風險的非理性恐慌(當然,這種非理性其實也很合理),收取更高溢價,從而賺到錢。
大概在二十年前,全球空難的概率就已下降到470萬分之一,這比任何交通出行的出事概率還要低。一旦出事,假設航空公司賠付300萬元,那麼每一份航空險的價值應在1.57元-4.35元之間。這個價值,通常低於航家線的每一份保費。
而實際上呢,全球空難的概率近些年不斷降低,對空難賠付的金額並沒有顯著升高——說真的,購買航空線的人,很少考慮發生空難之後,獲得的賠償是100萬還是300萬。也就是說,每一份航空險的價值不斷降低,而保費卻在不斷升高。保險公司就是從中賺到錢。
每一次空難發生之後,航空險的銷售都特別好。人們被新聞刺激,對風險的恐慌急劇上升,願意為風險支付更高的溢價。通常而言,空難發生後,各個航空公司都會加大對安全的重視,再發生空難的概率會急劇降低。這時候,買航空險基本等於給航空公司送錢吧。
當然,你可以說保險公司有各種條件欺負購買保險費,拒不理賠;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許多傢伙隱瞞風險,從保險公司那裡獲得賠償。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個別現象,卻不足以否定保險的原理。
保險的機制非常複雜,除以上所說的意外險,還有各種各樣分類的險種,甚至包括具有融資功能的「萬能險」。萬變不離其宗,保險一點也不邪惡,而是市場經濟的偉大發明,需要認真對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