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詩人王維被後世譽爲「詩佛」。(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
唐代詩歌水準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無可比擬的,思想與藝術的融合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稱得上是中國詩歌的全盛時期。初唐是唐詩的醞釀與形成時期,當時的詩歌仍沿襲南朝卑靡之習,只求詞藻優美,但缺乏內容。到了盛唐時代,政治開明、經濟繁榮,出現許多具有代表性的詩人,一掃初唐唯美詩風,詩歌完全進入了新境界。
盛唐詩人懷抱著遠大的理想及抱負,以豪邁不羈的昂揚精神,深刻反映社會的現實,但各自又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其中王維與孟浩然等人,謳歌自然,寫自然美景、詠田園生活。
中年潛心禮佛 晚年亦官亦隱
王維少年時熱衷功名,不惜接近公主以求干祿。三十歲後,由於喪妻之故,生活態度起重大變化,同時亦開始潛心禮佛。之後盛名依然不減,但對功名熱衷程度已大為減退。安史之亂後,唐朝的政治經濟一蹶不振,王維飽受挫折,更加深其對佛學及大自然的擁抱。
《舊唐書》本傳記載:「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元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即其晚年生活舍宅為寺,半官半隱、亦官亦隱的寫照。
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王維才氣橫溢,工於草隸,擅長詩畫。畫以山水為主,並開創南宗畫派,重渲染,少勾勒,以秀麗著稱。其〈畫學祕訣〉云:「凡畫山水,意在筆先。」意即意象與境界。因重視意境,故能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舊唐書》本傳中即有對王維「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的稱頌。
王維的詩作取材於田園生活及山水景色,風格淡雅恬靜、質樸自然,表現出悠然自得的心境,清新幽雅,意境優美。後世稱他為「詩佛」。從以下二首詩作,可以嘗試感受蘇東坡所言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春中田園作〉
屋上春鳩鳴,林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
臨觴忽不御,惆悵思遠客。
這是一首春天的頌歌。
斑鳩隨著春的腳步來到村莊,在屋上不時鳴叫。整個村子掩映在盛開的杏花之中,雪白一片。農民聽到斑鳩的鳴叫聲,看著美麗的杏花,心情隨著春的來臨而飛揚,有人趕緊拿著斧頭去修整桑枝,有人扛著鋤頭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春天來了,燕子飛回屋樑,在巢邊呢喃,好似仍然認識舊巢。而屋中的主人,卻在翻看著新一年的日曆,想著春天的帘幕即將拉開。感受到春天田園的美麗景象,主人很想開懷暢飲,但是想到那遠離家園在外作客的人,沒能享受美好的田園生活,不由為之惋惜而放下對飲的酒杯。
詩作雖是描寫風景,沒有特別渲染春天的萬紫千紅,卻深刻表現了濃厚的春天氣息。因為唯有透過人群具體生活的過程,才能真正看見春天來臨的景色。但是歸燕、舊人仍在,四時季節流轉的腳步卻從不停歇。新年的春天讓人滿懷憧憬,卻也深感時序的流逝。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這首詩描寫的是農村初夏的黃昏景色。
夕陽斜照村落,僻靜小巷中牛羊正徐徐歸來。柴門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著柺杖,迎候放牧歸來的小孩。麥地裡的野雞咕咕啼叫;桑林裡的桑葉所剩無幾,蠶已開始吐絲作繭。
田野間,農夫們扛著鋤頭準備回家,在田間小道上偶然相遇,閒話家常,樂而忘歸。詩人看到農夫們如此閑逸,羨慕之餘不禁惆悵詠嘆《詩經‧北風》的「式微,式微,胡不歸?」
王維在詩中多次提到「歸」,以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適時,反襯自己未能及時歸隱、身處官場的苦悶。最後一句「悵然吟式微」,可說是整首詩的靈魂,巧妙地揭示了主題。整首詩看似一幅田家晚歸圖,實際上是王維抒發急欲歸隱田園的心情。
王維中晚年的詩作,不斷傳達不如歸去的理想,而其中,返回自然的生活方式背後,更重要的是心境的改變,尤其在經歷早年官場生涯的奔忙之後,更充分顯現了對於返本歸真的嚮往。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