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兌現:這算不算股災降臨……(組圖)
【看中國2019年3月9日訊】又被人罵了……
原因在於前幾日,筆者寫了一篇文章《滬指周線八連陽,新一輪股災正在醞釀》。有人罵我聽信了我的話,錯過了此輪暴漲。
慶幸的是,我只耽誤了他幾個小時,他應該還趕得及賺個盆滿缽滿!——嗯,3月8日,上證指數一江春水向「下」流。
我並不想做預言派,這充滿神秘主義色彩,無形中要麼變神仙,要麼成妖孽。無論成神成妖,代表別人的希望會寄託在你身上,而事實上,沒有人能扛得起別人的希望。我只想講講邏輯,僅此而已。
3月8日,因外貿數據欠佳,中國股市在8週連漲之後大跌4.4%(圖片來源:Adobe Stock/xy)
投資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情,別人的意見入你的耳,卻要過自己的腦。
01
可嘆的是,我近一年來邏輯推論走向卻每每與現實相反,一個與現實相反的結果無形中就會變成預言。例如,2018年初,我自2017年經濟數據推論出2018年房價無支撐,與當時房市走勢想反。
例如,在2018年的匯率貶值階段時,我從資本跨境流動角度分析,利差走窄需要匯率補償,認為匯率要升值,辦法包括重新推出逆週期因子。與當時的匯率走勢相反。而當2019年匯率步入升值通道了,我又開始認為匯率升值趨勢不可持續,受外儲存量制約——又是一個相反的走勢。
例如,早在2018年,我認為為了抑制資金外流,可能會啟動股市、債市,增加資本收益,吸引外資流進,抑制流出。股權質押風險與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不符,我認為2440點位,看得見的手會救市。最終2019年股市啟動,一個水牛市。
3月4日,筆者發文認為股市不可持續,大漲必會招致股災。原因是水牛市會壓低實體基本面,而金融資產收益必然來源於實體基本面,這是背離——又與股市走勢相反。
3月8日,股市大跌!
就是這麼奇怪,一個個邏輯推論看起來總像是在預言,有的已經兌現,有的還待兌現。然而一環扣一環,走了第一步,後面已經注定。這不是預言,也不是投資建議,我只根據現在發生的事,推導一個未來的結果。
你覺得我邏輯在理,就做個參考。我從基本面邏輯出發提醒未來風險,但你還是想進行投機,也可以作為參考。
投資本就是基本面和投機性的組合,基本面問題不代表不能投機。
利用基本面判斷其風險邊界,利用投機性(例如股票技術派)來博取風險邊界內的收益,多數國外成功的股票投資者都採用基本面和技術派相結合。但你想要在風險邊界外博取收益的時候,那大機率就是博傻階段的那個最大的BOSS了。
你覺得我在胡扯,無視就可以了,因為你的人生,並不歸我負責,我也沒能力負責。
02
外資又跑了。
3月6日,兩市成交破萬億,股市上了3100,北向資金又跑了,3月7日,股市賺錢效應吸引散戶踩踏式買入之時,外資淨流出近35億。外資很謹慎。
謹慎的不止外資,還有股東,隨著股市回暖,大股東減持計畫披露越發頻繁,3月5日晚,京東方A拋出兩則股東減持預披露公告,第二、第三大股東擬合計減持約6.94億股。
為什麼謹慎?
因為行情與基本面脫離,而投資信仰還未建立。
信仰是什麼?預期——預期實現甚至超額實現——更高預期——實現——多次循環後——變成信仰。
股市顯然還沒有完成信仰之路,仍在預期與實現之間來回試探,謹慎才是常態。但未必包括散戶,散戶的信仰來的特別快。
中國房市就是信仰,一個二十年間不斷證真所造就的信仰,即算看空消息不斷襲來,仍難以打破信仰,這是一個用了二十年時間建立的信仰迷信。
信仰的打破需要一個反向過程;預期跌——超跌——預期跌幅加大——超跌——正向信仰毀滅,反向信仰建立。
例如日本。
03
金融從業者多數具有兩種視角,頗為神奇。一方面,從事金融業,譬如炒股,就是為了賺錢,想賺錢的狂熱慾望驅動人去炒股,這很分明的是一個情緒化的視角。
另一方面,想從市場中賺錢又需要控制自己的慾望,將自己視角拔高,從一個完全理性的、有邏輯的上帝視角出發來看待市場,現今技術已經證明,計算機炒股比人厲害,它沒有情緒化因素。
一邊情緒驅動參與,一邊又要撇除情緒假裝不管己事,特別的有意思。一個情緒化的你和一個邏輯性的你的爭吵無處不在,當你眼前有一塊美味的蛋糕時可能也要面臨兩個人格的爭吵。
「如此美味怎麼可以不吃」與「吃了可是會增肥、還會招致三高」。
只不過,金融從業者更加明顯,因為職業需要。但散戶多數沒有邏輯化視角,因為炒股只是業餘。散戶多數隻有情緒化視角,而且信息面也窄得多,對政策市的迷信完美的體現了散戶的情緒化視角。
「只要政策推動,上車就是必賺」,這種想法在散戶中很有市場。卻有沒有考慮過,如果政策是萬能的,要市場幹嘛?
多數時候,政策市正是機構用來獵殺的工具,救市行為只會發生在邏輯性認為不可持續時,機構則會藉機煽動散戶的情緒,自己卻偷偷下車。
有個新名詞,叫槓桿置換。
04
經濟學是西方發展起來的,讀任何一本西方重複印刷多版的著作,你都會發現裡面的思想閃光點。但西方的經濟學多建立在自由市場體繫上的研究,而事實也已證明自由市場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往往會產生最具效率的經濟結構。
自由市場體系中,社會無效率屬於異常現象;而非自由市場體系,卻幾乎都會導致社會無效率。自私自利的非管制經濟卻會給出最有效率的結果,讓人赧顏。
經濟學研究中承認人的本性,引導人性通過自由交換而非通過壟斷搶掠,從而使個人行為更符合社會群體效率,引導經濟往好的方向發展。而壓制人性,寄望於每個人都大公無私從而實現效率,則比想像中更加困難。
人性趨利避害,當以自身財富投資一高風險產業時,其必會瞻前顧後,因為投下去的資本絕大多數轉化為固定資產投資,失去流動性。假使不成功,已投下的固定資產變現極為困難,即算能變現,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但假如創業者可以將其投下的固定資本權益大部分賣給別人,卻又不妨礙其使用,那風險就小的多,如還可以將投下的固定資本權益賣出超越本身價值的價格,那創業動機就會爆炸性激發。這就是科創板的目的。
投資中有一個三角模型,三者不可兼顧。
投資過程中的三角模型(作者博客)
創業者可以通過科創板讓渡部分收益,將風險轉嫁投資者,將固定資產轉變為股權從而使其具有流動性,對創業風險的顧慮將大大減少,從而激勵高新技術方向的創業行為。
05
一國總產出(GDP)與資本存量、勞動力和技術進步三者緊密相關,除非存在技術進步,否則,當資本勞動比升高使得資本收益趨於邊際收益時,居民生活水平就會停滯不前。
技術天花板之下,資本從稀缺到飽和階段是居民生活水平實質提高的階段。資本飽和後,資本追求收益的天性還會壓迫勞動者,與人性一樣,資本也是自私自利的,因為資本背後本就是人。其會通過炒作消費品價格來使得居民生活水平實質性下降。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由來。
有效率的國內政策會延緩過程的到來或減輕負面效果,但不可能逆轉進程。長期看,一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跟技術進步的結果有關。
科技進步是社會群體效率的最大保障,科創板通過減輕創業者風險,激勵個體從事科創,從而使個人行為符合群體效率目標,也為資本找到出路,避免其擾亂經濟秩序。
但科創板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害,其仍存在特有國情下的顧慮。
1)資本是逐利的,利才是驅使資本入場的關鍵,收益部分可以分解為基本面和投機面,在中國「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風格下,如何保證科創板在基本面下行趨勢下不會走偏,變成投機性炒作市場。
市場資金進入股市,必然要以降低消費能力為代價的,因為這部分錢本也可以用於消費。如用於真實的技術進步尚可認為是符合群體效率目標,算是以今天的艱苦博取明天的美好。但如資金進入主題炒作,則只是徒然的降低消費,扼殺經濟,只能算以今天的艱苦博取明天的更艱苦。
2)2018年9月29日,任正非在公共關係戰略綱要匯報會上發表了講話,其中一段話頗令人深思:「莎士比亞怎麼會對歐洲文藝復興產生這麼大作用?我以前想不明白。我看拜倫的《唐璜》,怎麼這個戲劇就觸及歐洲的思想解放呢?我看不懂,就問別人,別人說唐璜就是一個流氓,但衝開了宗教的禁錮;還有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我也不明白,怎麼這就是文藝復興呢?實際上,人本質上就是裸體的,厚厚的衣服穿上的是封建和宗教。文藝復興,就是恢復到原始自然的本來面目,這就是解放思想。「
文藝復興是公認的歐洲文化崛起的起點,同時也是歐洲經濟崛起的起點。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前,中世紀的歐洲經常被描繪成一個」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禁錮無處不在,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
直至「黑死病「蔓延催生了對神權崇拜的反思。
《馬克波羅遊記》,將同時代的東方中國描寫成天堂一樣的世界,乃至催生了多代歐洲人對華夏的崇拜。然而時移世易,自文藝復興開始,歐洲開始迎頭趕上。
文藝復興如何會產生如此之巨的效果?
因為技術的風險和進步皆來源於試錯,你有一個想法,然後去驗證試錯,對了叫創新,叫技術進步,錯了叫投資打了水漂,這是高新技術高風險的來源。
但還有個前提,得有想法。有想法,才能試錯;錯了固然投入成本,但一旦正確,即會推動社會前行。
而思想解放,才會有想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