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9年3月9日訊】中美貿易談判的核心是什麼?
主要的目的之一是:雙方都想利用對方的內部市場(此處不考慮那些結構性的問題)以穩定自己的債務和財政。
2018年,中國貿易順差是3517.6億美元,同比縮窄16.2%。其中,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3233.2億美元,佔總貿易順差的92%,擴大了17.2%。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中國有效利用了美國的內部市場,但美國對中國的內部市場卻利用不足。2018年,中國對美出口4784.2億美元,增長11.3%,但進口僅僅1551億美元,只增長了0.7%。所以,提高關稅才成為必然。
中美達成貿易協議的迫切性
最近,川普(特朗普)在貿易談判上的口氣有些變軟,其根源是美國一系列經濟指標在轉差,比如製造業PMI、消費增長數據等都在向淡。現在的他急需擴大需求,緩解自身經濟壓力,對達成貿易協議的需求更為迫切。
有人將中美貿易談判看成是中美之間的事情,事實上,這是牽動世界各國的大事,談判的走向決定的是世界經濟的未來。
要知道,中美兩國達成協議,對歐洲、日本和產油國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而現在,中美都在向這個方向努力。
先看歐元區、德國、日本的製造業PMI走勢:
歐元區、德國及日本的製造業PMI走勢圖(網路圖片)
歐元區、德國、日本的製造業指數在加速走差,經濟增長已經處於停滯狀態,義大利更是陷入了經濟衰退,毫無疑問,這種現象是因為需求萎縮導致的。因為歐元區和日本都是以出口為驅動力的經濟體,全球需求不足所帶來的問題,自然優先在這些地方暴露。
雖然中國和美國的製造業指數也不樂觀,但相對歐洲和日本來說,狀況還是要好一些,其原因是中美兩國內部的市場規模比較大,對出口的依賴性比歐洲和日本要小。
在中美兩國達成貿易協議的情形下,意味著相互間的經濟融合度提高,可以緩和各自產能與需求之間的矛盾。
這實際上意味著以政府協議的方式,排斥了歐洲和日本向中美兩國內部市場輸出產品,無疑會給前景本就不妙的歐日蒙上陰影,導致他們陷入深度衰退!由此,歐洲和日本就會成為世界經濟風暴的中心!
此外,隨著頁岩油產量的飛速增長,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生產國,同時也成為原油的淨輸出國。
中美兩國一旦達成貿易協議,中國必然要大量採購美國的原油,這對俄羅斯、沙特、伊朗、安哥拉等國不是什麼好消息,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國際收支將遭到衝擊,或再次觸發貨幣危機。
無論怎麼分,「蛋糕」都不夠
可如果中美兩國無法達成貿易協議呢?那便意味著,中美之間的貿易壁壘會越來越高,工業產能利用率下滑,讓自己成為風暴的中心。
也就是說,無論怎麼分,「蛋糕」都不夠。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蛋糕」不夠分的局面呢?根源在於次貸危機之後,世界各主要央行採取了大印鈔的政策,讓全球債務空前膨脹。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2018年全球債務規模約250萬億美元,是2018年全球GDP 85萬億美元的294%,這是限制經濟增長的水平,源於債務高漲之後政府和家庭部門的需求受到制約。
所以我們看到,從去年開始,全球汽車、手機、房屋、服裝等需求不斷跳水的新聞撲面而來!這就是風暴中心的「颱風眼」,它已經形成,就看未來首先吹向哪個經濟體。
需求萎縮,經濟增長速度就會下滑,財政危機就會到來,全球所有主要經濟體只能走上跑馬圈地之路,這裡的「地」是指有效保護自己的內部市場。與此同時,通過政治、經濟、軍事等手段打開別人的市場,讓自己擁有更大的一塊「蛋糕」,也就順手將「颱風眼」引到了別處。
美國政府今天的做法不過是以往的延續。1929年大蕭條後,內部需求不足,美國政府通過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大規模提高關稅。雖然眾多國家和美國國內的經濟學家聯合反對這種做法,但胡佛總統依舊簽字並於1930年6月17日正式實施,核心目的就是保護國內的產業,進而保護自己的財政收入和就業。
在此,政治家和經濟學家的關注點是不同的,因此,經濟學家對未來的判斷大多是錯誤的,源於他們並不清楚經濟必須是為社會和財政服務的,任何經濟政策都必須遵從這一要求。
從此,一場全球的貿易大戰就此展開。作為當時自由貿易的捍衛者,英國極力反對美國的做法並繼續開放市場。
然而,隨著美國、加拿大、義大利、西班牙和瑞士實行貿易保護政策,英國經常賬戶加速惡化,最終,英國於1931年11月也加入了這場關稅大戰。
此後,當時最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英國、法國開始跑馬圈地,劃分世界的貿易市場(也就是分「蛋糕」),形成了英鎊集團、美元集團和法郎集團。
形成這種局面的根源就是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就會推動財政危機,面對政府的生存危機,貿易保護就是必然的結果,這個結果無可改變。
今天的世界,與當時並沒有什麼兩樣。所有的問題都是需求不足導致的,世界各個主要經濟體的應對仍然是跑馬圈地,劃分自己的貿易領地。
這就是中美貿易談判深處的背景。
歷史是否再次重演?
可如此一來,沒有足夠貿易範圍的經濟體,其財政危機和債務危機就會顯現。今天,以德國、日本、韓國這類經濟體的問題最為突出。
要清楚的是,當代的貨幣是主權貨幣,也就是為政府的財政保駕護航的貨幣體系,為了挽救財政危機(也是債務危機),只能採取印鈔的手段拯救主權的象徵——政府。
同時,印鈔導致的貨幣貶值也有助於擴大自身的貿易邊界,緩解自身的經濟困局。這就是今天歐日為何再次啟動寬鬆貨幣的根源。
因為隨著出口增速下滑,經濟就會陷入停滯甚至萎縮,財政狀況就會急速惡化,日本、義大利、希臘等高債務國家就岌岌可危,由不得它們的央行袖手旁觀。
20世紀70年代在黃金身上所發生的故事會再次重演嗎?(圖片來源:KIM JAE-HWAN/AFP/Getty Images)
一旦歐日等國再次開啟寬鬆措施,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就會提高,就會對其它經濟體的貿易狀況帶來衝擊,其他經濟體也只能使用貨幣貶值或非貿易壁壘進行抵禦,危機很可能會蔓延到全世界。
今天,各國使用的是主權貨幣(信用貨幣),與大蕭條時期的金本位不同,但一樣不能解決需求不足帶來的問題,甚至會將問題惡化。
不斷印鈔會刺激各經濟體的債務規模繼續膨脹,同時,不斷印鈔形成的通脹又會削弱人們收入的購買力,讓需求繼續惡化,進而把整個世界帶入到深度的滯脹之中。
唯一的差別是以滯脹取代1929年之後的通貨緊縮,這是信用貨幣的唯一「功績」。滯脹的本質含義是經濟增長停滯,也就意味著人們收入增長停滯,通脹卻不斷發展,不斷打擊人們的購買力,這意味著與「人」的需求相關的領域就喪失了機會。也就是說,過往三十年,經濟全球化促使人們收入提高、購買力不斷增強,進而推動以房地產和汽車為代表的繁榮將成為歷史了。
相反,黃金面對的是紙幣的需求,人們面對紙幣因財政需求的不斷氾濫、貶值,就只能用黃金捍衛自己的購買力,這就是20世紀70年代在黃金身上所發生的故事,今天或再次重來。
這是很多人一生一次的機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