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是古聖先賢教導人們的道德規範,是影響甚廣的道德啟蒙讀物。(圖片來源:正見網)
《弟子規》,是以教導兒童倫理道德及基本禮節為主,內容淺白易懂,押韻順口,對兒童正確行為的規範具體明確,有助於讓孩子養成良好品德。
【原文】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註釋】
(1)短:缺點。(2)切:一定。(3)莫:不要。(4)揭:公開表露出來。(5)私:秘密。
(6)道:說。(7)善:美好的事。(8)思勉:想要做得更好。
(9)揚:宣傳。(10)惡:過錯。(11)疾之甚:因討厭對方而過度宣傳對方過錯。疾,憎恨。甚,過分、過度。(12)禍且作:為自己招來災難。
(13)善相勸:互相勸勉做好。(14)德:品行、修養。(15)規:勸告。(16)虧:損失。
【白話解說】
別人的缺點和過錯,不要宣揚出去;知道了別人的秘密,我們也不要追問或到處張揚。
懂得欣賞並宣揚別人的優點,這是一種好的行為;被稱讚的人知道了,會受到很大的鼓勵,並且更加努力向上。
到處說別人的過錯,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對方若知道你這樣過度的批評他,反而會為自己招來災難。
朋友之間應該要互相勉勵一起做好事,這樣彼此的品德修養才會愈來愈提升。如果發現朋友犯了錯,你卻不指正他,而讓他一錯再錯,這樣對彼此的品行都會造成損失。
【參考故事】
取人之長,忘人之短
齊桓公在位時,為了完成霸業而四處廣求人才,當他瞭解了寧戚這個人的才能和人品之後,非常欣賞他,準備任命他擔任重要職務。左右群臣知道後,爭相向齊桓公進言說:「寧戚原是衛國人,請大王派人去衛國打聽一下,如果他真的才德兼備,那時再重用他也不遲。」
齊桓公回答說:「我覺得這樣做不對!我想每個人都曾犯過一些小錯小誤,但一般人都只記得別人犯過的小錯誤,而忘記人家的大才美德。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君王覺得找不到人才的原因。」於是決定立刻舉行冊封儀式,授予寧戚卿相的重要職務。後來證實寧戚果然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也由於寧戚的幫忙,齊桓公才能完成其霸業。
由此可看出齊桓公的大見識和大氣度,他之所以能在春秋戰國時代成就霸業,除了能知人善用、善於求才之外,也是因為他能取人之長而忘人之短的緣故。
(待續)
責任編輯: wendy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