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是古聖先賢教導人們的道德規範,是影響甚廣的道德啟蒙讀物。(圖片來源:正見網)
《弟子規》,是以教導兒童倫理道德及基本禮節為主,內容淺白易懂,押韻順口,對兒童正確行為的規範具體明確,有助於讓孩子養成良好品德。
【原文】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話,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註釋】
(1)出言:說出的話。言,話語、所說的話。(2)信:信用。(3)詐:欺騙。(4)妄:胡說、亂講。
(5)奚:為何、為什麼。表示疑問的語氣。(6)焉:語氣詞,置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呢」。
(7)惟:希望、祈使。(8)佞巧:善於花言巧語巴結的人。佞,巧言善辯、諂媚。巧,狡詐、虛偽。
(9)刻薄:取笑、奚落別人。刻,傷害、剝削。薄,不敦厚。(10)穢:骯髒的、不乾淨的。
(11)市井氣:粗俗的口氣。(12)戒:改正。
【白話解說】
凡是說過的話,都一定要堅守信用;說話欺騙別人或隨便胡說,這怎麼可以呢?
話說太多卻做不到,倒不如少說一些來得好。而且,說話要實實在在,不要油腔滑調或是講一些花言巧語去討好別人。
尖酸刻薄的話、不文雅的用詞及粗俗的語氣,都應該改正過來。
【參考故事】
季札掛劍
季札是周代吳國國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因為要出使魯國而經過了徐國,於是就順道去拜訪了徐君。季札是一位非常有氣質涵養的君子,兩人言談之間,徐君的目光一直被季札腰間的一把佩劍給吸引住。
徐君心想季札的這把劍鑄造得不僅很有氣魄,而且幾顆寶石鑲嵌其中,典麗而又不失莊重。只有像季札這樣的君子,才配得上這把劍。徐君雖然很喜歡這把佩劍,卻不好意思說出來,只是一直忍不住的朝著劍觀望。季札知道徐君的心意,便在內心暗暗的想,等到魯國完成出使的使命之後,一定要再回來將這把佩劍送給徐君。
後來,等到季札從魯國返回徐國的時候,才知道徐君已經過世了。季札難過的來到徐君的墓旁,把自己的那把佩劍掛在樹上,並在心中默默地說著:「您雖然已經過世了,但是我內心那個承諾卻還在,今天將這把劍贈予您,也用這把劍向你道別。」季札對著墓碑躬身而拜,然後轉身離去。
季札此舉令隨從非常的疑惑,忍不住問他:徐君都已經過世了,您將這把劍掛在這裡,又有何用呢?季札說:雖然他已經過世了,但我的內心對他曾經有過承諾,我從魯國回來之後,一定要把劍送給他。做為一個君子講求的是誠信與道義,怎麼能夠因對方過世,就違背做人應有的誠信呢?
季札這種「信」的德行,受到後人無比地崇敬與感動。
(待續)
責任編輯: wendy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