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冰封,原因卻在冰山之下(圖)


中國消費數據相比去年同期出現了下滑。(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8年12月21日訊】中國最新出爐的經濟數據中,消費數據相比去年同期出現了下滑,市場的共識是說:別看我,全怪汽車行業!因為在全社會零售額當中,汽車銷售額佔比超過了1/4,權重這麼大的一個商品,它同比下滑了10%,那對整體消費的拖累是一目瞭然的。

不過我們想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汽車行業下滑了10%呢?

事後找理由是容易的,什麼此前油價太高、購置稅減免等補貼取消、宏觀經濟的影響,甚至還有人說是新能源造成了衝擊——這個理由一聽就很好笑,新能源本身就是包含在汽車銷售當中的,這就好比球隊表現不好,你說是引進的外援對球隊造成了衝擊。

讓業內更加困惑的一點,是大數據的統計。美國汽車的千人保有量已經突破了800臺,中國現在是千人150臺左右,差這麼多,按道理是巨大的空間和機會啊。但這裡有個問題,經濟階段不同,財富水平不同,你得去看人家的人均GDP在8000-10000美元這個階段,汽車的千人保有量,這才符合中國的現階段國情,因為我們自己是在2015年突破了人均GDP 8000美元的關口。

按這個標準,我們來看一下日韓,他們人均GDP在8000-10000美元這個階段,汽車千人保有量在200臺,而我們現在大概是150臺左右。這可是文化相同、收入水平相同、經濟發展階段相同,甚至是擁堵程度都相同的東亞經濟體,一切都相同,數據上至少30%的增長空間,可是你怎麼竟然還能下降10%呢?

看起來完美的推理,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這裡面最關鍵、最核心、最可靠,但是卻被幾乎所有人都忽略的重要細節,是人口結構。也就是說,財富水平是完全一樣,人均GDP為8000-10000美元,但是達到這個水平時,各個經濟體的人口結構和平均年齡是不一樣的。

美國在1975年撞線,當時他們的全社會人口年齡中位數是25-29歲。

日本是1978年達到這一標準,當時他們年齡中位數是30歲左右,韓國1992年達到這個標準,年齡中位數也是25-29歲。

中國達到相同標準,是2015年,年齡中位數是35-39歲。

試想一下,一個人30歲左右,年輕、有錢、剛剛組建家庭,這種情況對汽車的需求,和另一個40歲左右的人對汽車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粗糙的人均GDP數據沒有告訴你,人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

再舉一個例子,這些年外賣增長速度非常快,你去隨機採訪,十個人裡有九個人一定說是因為移動網際網路,因為外賣平臺的創業創新,是技術的發展帶來的結果。可是,如果你去看日本的數據,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便當同期增長了14倍,便當就相當於是中國的外賣。可是那個時代哪有什麼移動網際網路和外賣軟體平臺啊!

這背後真實的原因,就是社會的結構在發生著變化,日本當年是單身人群變多,社會少子化和家庭小型化帶來了生活習慣的變化,最終衍生出來的便當增長只是社會結構變化帶來的現象,而不是原因。

由此,從社會結構的演化,你去重新思考汽車行業,一定會有不同於市面上那些大路貨觀點的與眾不同的啟發。我們下次會再從另外一條線,就是科技演化的線索,再繼續和你討論有關於汽車行業的新發現。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許樹澤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