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甚麼說最好的統治者是不存在的?(圖)
在老子的筆下,理想的「聖人」是要「處無為之可,行不言之教」。(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老子(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其傳世之作《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為其時先秦諸子所共仰。雖然只有短短五千言,但是《道德經》中所闡述的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博大精深,乃「內聖外王」之學,內涵廣博,文意深奧。
在《道德經》第十七章中有一段非常精闢的治國之道,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最好的統治者
在這一章裡,老子把統治者按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分成四種。在老子的筆下,理想的「聖人」是要「處無為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處「太上」之世,體「玄德」之君,能夠「生之畜之」。也就是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這種治理狀態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化。
在《帝王世紀》中,記載了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五老人擊壤於道,觀者嘆曰:大哉堯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種生動的畫面,可以說是對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詮釋。
德治
實行儒家奉行的「德治」,老百姓覺得統治者可以親信,而且稱讚他。秦國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就是最好的例證,五羖大夫擔任秦國的國相,內修國政,教化天下,恩澤施於民眾,勞累了也不坐車,暑熱的時候也不打傘,在國內行走,不要車輛相隨,不要武士防衛,他的功名載於史冊,藏於府庫,他的德教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時,「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春者不相許。」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在老子眼中,這樣的德行很不錯,但還是次於「無為而治」者。對於「德治」,老子認為這已經是多事的徵兆了。最美好的政治,莫過於統治者「貴言」,從不輕易發號施令,人民和政府相安無事,以至於人民根本不知道統治者是誰。
實行「法治」的統治者,用嚴刑峻法來鎮壓人民,實行殘暴擾民政策,這就是統治者誠信不足的表現,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懼他。秦朝的商鞅可以說是最好的例證,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姬姓,衛氏,名衛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
據《史記・商君列傳》,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三:一、按軍功受爵;二、強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斬;三、百姓只許務農,從事其他職業者,以及懶惰而致貧困者,全家沒收為奴。
由於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剷除「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和平」;設連坐之法,「弱民」、「愚民」,制定嚴厲的法律,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鼓勵秦軍在戰場上殺戮,雖然在短時間內使秦軍成為虎狼之師,但造成秦國百姓多怨。
秦國公族趙良曾經勸說商君,大意為:你不施行教化就立權威命令百姓,這是違情背理啊!《詩經》說:『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你一出門,數以十計的車輛跟從,頂盔貫甲的衛士,身強力壯的人做貼身警衛,持矛操戟的人緊靠您的車子。這些防衛缺少一樣,您必定不敢出門。你的處境已經如朝露,很快就會消失,難道還指望延年益壽嗎?還是把商於十五邑還給秦君吧,到偏僻的荒地去務耕,勸秦君尊重賢才、百姓聽從教化,尊老愛幼,尊崇有德之士,這樣你還可以稍得平安。可惜商鞅不聽。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趙駟即位,即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即位後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見他未帶任何憑證,便告訴他說「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規定,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連坐」治罪的。商鞅感嘆「制定的新法竟然遺害到了這種地步」,留下了成語「作法自斃」的典故。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以欺詐的手段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兵敗,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史料記載,商鞅車裂後,「百姓爭啖其肉,須臾而盡」、「自商鞅之死,百姓歌舞於道,如釋重負」,印證了趙良提到的「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最次的統治者
最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無誠信可言,人民才不相信他。
當年,秦孝公打算任用衛鞅變法,在未頒布之前,發生了這麼一件事兒,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之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復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也就是說,秦孝公打算任用衛鞅變法,新法準備就緒後,還沒公布,衛鞅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動。於是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它搬走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事後就頒布了新法,這就是徙木立信的典故。
雖然刻薄寡恩的商鞅以嚴刑峻法來鎮壓人民,令百姓畏之,留下了「作法自斃」、「作繭自縛」的警示,但是其實他也知道取信於民、立信於民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