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趨勢已成!從現在起請珍惜你的工作(視頻)
一些大企業紛紛開啟了大幅裁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8年12月3日訊】雖然全世界都在不遺餘力的擴大就業,希望將經濟重新推回到繁榮的軌道,但是從最近我們聽到的消息來看,其實全球就業狀況都並不樂觀。一些大企業紛紛開啟了大幅裁員。特別是以美國的企業為主。
上週美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表示,作為轉型計畫的一部分,將於明年年底前裁掉15%的員工,裁員人數或達14700人,並在全球範圍內關閉7個生產基地,慘烈程度大幅超出市場此前預期。另外一家美國汽車巨頭福特更是慘烈,發布完最新的三季報後宣布將要裁員7萬人,這相當於他全球20萬工人的三分之一。而英國的汽車製造商捷豹路虎也宣布,在英國本土的一個工廠裁員三分之一,500人將失業。
如果你覺得裁員潮只發生在汽車領域,那就大錯特錯了,10月的時候,美國著名無線運營商威瑞森發布消息,要裁員44000名長期員工,德國拜耳製藥,這個強大的企業,他們是典型的弱週期行業,但如今也掀起了裁員潮,該公司計畫在2021年前,在全球11.82萬員工中裁減約1.2萬人,並減記38億美元資產。老牌的傢俱業巨頭宜家也扛不住了,上月初宣布裁員7500個行政崗位。
在全世界的企業中,日本企業目前的利潤率是最低的,而且他們大規模裁員也是最早的,受本國政策限制,日本企業一般不怎麼在本土裁員,會選擇在本土之外裁撤工廠,最近日本老牌企業東芝宣布未來5年裁員7000人,而市場傳言,索尼影業營銷部門也將裁員5%,松下電器中國區業務人員結構也爆出了調整的消息,一些部門也悄悄開始裁撤。
這是不是經濟寒冬開始了?這並不是經濟寒冬造成的全球大企業集中裁員,而是趨勢造成的。應該說裁員的趨勢已經形成了。
再給大家說個事,一個知名網際網路公司HR負責人,前兩天他發了一段文字,說的是面試了幾個人,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由於組織調整,而不得不重新找工作。而他們的期望工資,基本與上家相同,甚至有所降低,而很少有多要薪水的,這種希望加薪找工作的,也第一時間被他們pass了。這個負責人說,他干HR這麼久,第一次遇到這個情況,候選人幾乎都是被動的失去了之前的工作。
還有另外一個公司的技術負責人表示,今年公司很不景氣,但是對於這些兄弟,他們實在不忍心裁員,於是就做了兩個艱難的決定,第一不發年終獎,第二明年不漲工資,而且提前宣布,這要在以往,會引發極大的不滿,肯定會大量離職,但是今年很奇怪,半年過去了,一個辭職的都沒有。於是他感慨,在前幾年漲薪都留不住的技術骨幹們,今年卻不走了。
所以這種現象絕不是經濟問題能解釋的,而是趨勢問題,李開復的AI未來這本書就說,人工智慧的潘多拉魔盒已經打開,深度學習技術會讓人工智慧的進程加快,未來15年,美國將失去50%的工作崗位,在其他的國家可能會更多。目前一些助理性質,勞動力性質的工作已經開始出現了機器大量的替代人工的趨勢。所以未來不管經濟好不好,恐怕大企業持續的裁員精簡,也是不可避免。準確的說,不是經濟的寒冬到來,而是趨勢的寒冬到來。機器已經可以做到語音識別,人臉識別,也可以做到數據分辨,將所有的數據進行複雜計算,所以那種憑藉經驗做決策,憑藉熟練技術而工作的人,之前有強大的護城河保護,而現如今將快速被機器取代,比如基金經理,藥劑師,醫生,律師,高級技工這種之前的高薪高知職業,其實現在反而是最危險的。
總之,新的趨勢最根本特徵就是經驗不值錢了,你在一個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積攢的經驗,可能分分鐘被機器替代。比如以前基金經理很值錢,做市場分析的研究員也都年薪百萬,但從去年開始,研究機構大量使用機器分析,來做數據研究,機器幾乎每天都能把市場上的所有公司產生的所有數據翻一遍,這是多少人工都無法完成的工作。
以前研究員研究的股票越多,他就越接近成功,但現在你發現機器已經窮盡了所有研究。所以,單純做數據的研究員,正在逐漸的被淘汰。基金經理現在的地位也大不如前,很多基金都是機器在執行分析和決策,而基金經理只是負責記錄匯報機器的運轉情況,防止大幅偏離軌道。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一個基金經理管理好多隻基金的情況。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呢?這是趨勢,恐怕是避免不了的,就像洪水來了水位升高,你能做的只是盡量往高點爬,等待救援,比如目前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機器還替代不了,比如銷售,市場。還比如一些創造性的工作,也需要人的參與。比如寫作,文案,演繹等等。如果這些您都沾不上邊,那麼從現在起,好好工作,珍惜現在的工作機會。
另外,減少負債。留足儲蓄,避免因為突然的工作變動,而讓生活陷入窘迫。並時刻騎驢找馬,測試自己的市場需求度,讓自己盡量保持在就業市場中,如果經常能接到獵頭的電話,說明您還很安全,如果簡歷投了上百份,一個面試電話都沒接到,那麼您可能真的很危險了。應該盡快自我改變,比如加緊學習,參加培訓或者內部轉崗。總之千萬別覺得日子很安逸,風險正在悄悄臨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