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Biung牽著兒子的手,走在祖先們曾走過的蜿蜒小徑上,畫面充滿感動。
上回: 上帝送來的美好部落:布 谷拉夫
卡那歲農場有距離部落最遠的水稻田,再往山裡面走一些,可以看見一畝畝重新被找到的小米田。
Biung想在部落和自己的農場推動「食農教育」,透過親自參與完整的農事生產、處理、烹飪,學習簡單的耕食能力等,期待自己的孩子與參與者能夠瞭解食物來源,以激發出人們對於食物與土地的情感記憶,透過這樣的體驗,實現布 谷拉夫部落生活最簡單的樸實美好,與自給自足的「分享」快樂。
部落祖先於狩獵時,無意間發現布 谷拉夫是一塊適合種植小米的地方,因而吸引部落族人前來開墾。
卡那歲農場的體驗活動,包括半天的輕山旅行,先聽Biung說說卡那歲的故事,然後到後山的原始森林步道冒險。
這座大自然的生態教室,就是Biung小時候的遊樂場,沿著步道學習認識一路上有趣的動、植物,例如,血藤是部落孩童的盪鞦韆;Biung小時候還會將黑色扁平的血籐種子,放在地面磨擦生熱,然後當成「電火石」拿去捉弄同伴等的童趣。
部落的孩子會將血籐種子,放在地面磨擦生熱,然後當成「電火石」,捉弄同伴。
沿著蜿蜒的獵人小徑,和部落耆老叔公學習布農族人靠山吃山的獵人智慧,學習製作獵人陷阱,還有體驗山林射箭;之後再爬上一小段的山坡,來到一處布農族進行農事的工作寮,在這裡稍作休息,學習製作「羌笛」。
跟著部落耆老叔公學習製作捕獸陷阱。
從前族人在凌晨三、四點就出門去做農事,工作寮就是他們煮食的地方。
「羌笛」是一種布農族祖先留傳下來,傳統狩獵山羌的工具之一,拿一小段底部有竹結,經過陰乾的小箭竹,從竹管的圓切面中央,將竹管剖開至2/3的位置,羌笛於是完成,只要輕咬羌笛,利用竹片共鳴的原理便可發出聲音。
Biung示範羌笛的製作。
羌笛是布農族傳統狩獵工具之一,羌笛發出的聲音,類似山羌發出的求援聲。
Biung說,羌笛發出的聲音,類似山羌受傷時發出的援救聲音,如果在山林裡吹著羌笛,或許還可以和山羌對話;製作完羌笛後,Biung拿出削好的竹枝,豪邁的插起一塊塊經過大蒜和少許鹽醃製的五花肉,然後在「石灶」上享受沒有烤肉網,在燒著火焰的牛樟木上,享受直火烤肉的樂趣,烤好的燒肉,配上紅藜飯糰,真是人間美味。
工寮裡,由三塊石頭組成的石灶,已經荒廢了50年,是從前老人家在這裡種植小米時煮食的地方。
想像自己是山裡獵人,用最天然的竹枝插肉直火燒烤,很有風格的獵人餐體驗。
工寮飛來一隻姬虎頭蜂(不會主動攻擊人),貪喝著我的橄欖汁。
山野裡烤棉花糖,小孩的最愛!搭配Biung巧思的鹹蔬菜餅,甜鹹迸發出迷人好滋味。
或是,最後回到卡那歲農場的分享廚房,體驗窯烤披薩DIY,這是一種大手拉小手親子同樂的概念。
讓我驚豔的是這次披薩製作的材料中有兩個亮點,除了有代表台東色彩的洛神花紅寶石入菜外,還有現採新鮮的原住民胡椒「馬告」可以使用,我愛極了馬告散發出來如檸檬般的香氣。
馬告又稱山胡椒,帶有檸檬和薑的香氣,不只為各式料理畫龍點睛,也是飛鼠的最愛。
自製披薩加入現採的馬告與洛神花蜜餞,可謂是「卡那歲限定」的好美味。
另外,農場還會不定期舉辦「工作農事體驗假期」,我在卡那歲農場的某面牆上,看見幾位年輕朋友「打工換宿」的心情獨白。其中一位寫道,「離開卡那歲的第一天,覺得都市的車水馬龍是夢;回到都市的第二天,覺得山上的一切才是夢。是場美夢,有著明月、繁星、碎石礫,以及柴燒點綴的夢」。
我想,到過卡那歲,體驗過山林間簡單生活的朋友,一定會對Biung式幽默的簡單哲學留下印象,這一種跳脫生活既定方式的生活,肯定會為這個部落與曾經經歷過的朋友帶來更寬廣的人生風景。
布農族人很少說再見,如果,想要再次相見會說:「烏妮囊(謝謝),咪乎咪桑。」
部落朋友告訴我,布農族人很少說再見,如果,想要再次相見會說:「烏妮囊(謝謝),咪乎咪桑。」意思是「如果我們想要再見面,請好好照顧自己,謝謝你好好為我活著。」
兩天一夜在布 谷拉夫的小旅行時間很短暫,在布穀拉夫騎著腳踏車,享受縱谷的微風穿過指尖,讓自己的心情放空;晚上聽著布農媽媽說著餐桌上的美味食材,是自己跑進冰箱裡的幽默;聽著Biung說著一個又一個精采的故事,部落人的情感是動人。
我在布 谷拉夫找到了一些生活的種子,等待著種子慢慢發酵,最後我想對這裡的朋友說,「烏妮囊,咪乎咪桑」…。
================================
卡那歲農場
邱智偉(0917-916530)
Facebook粉絲專頁:卡那歲工作坊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