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鄒族神話裡,分佈在多變地形上的各部落,都有一段美麗的故事。
鄒族,有許多迷人的神話故事。鄒族各部落分居區域的地貌豐富,這些多變的地形,在鄒族人的眼裡,都有一段美麗的神話故事。這趟跟著鄒族神話的小旅行,我的旅行範圍是沿著169線道,玩轉阿里山鄒族北邊三個部落,依序是樂野、達邦和特富野。
樂野部落鄒語為「拉拉吾雅」,以楓紅作為表達生命源起的部落意象。
樂野部落,鄒語為「拉拉吾雅」(lala'uya),海拔大約在1200公尺,這裡曾是滿山遍野的楓樹林。相傳在遠古時代,天神哈莫Hamo走進「拉拉吾雅」看見美麗的楓樹林,起了童心,便搖晃了楓樹,這時楓樹上的楓果便被搖落一地,這些掉落且碰觸到土地的楓果,便化身成為鄒族人;因此,樂野部落便以楓紅,作為表達生命源起的部落意象。
相傳天神走進「拉拉吾雅」,搖晃楓樹,搖落的楓果,便化身成為鄒族人。
這晚,我們一行人選擇在樂野過夜,樂野部落相較於其他鄒族部落交通相對便利,從阿里山公路的中途站石棹便有三條公路可抵達。
在山上的早晨,我習慣早起,喜歡一個人到部落或是小徑走走,呼吸山裡的空氣,聽著屬於這個地方的聲音。我依著有點坡度的馬路往上走,聽說附近有一片小茶園,因為不清楚方向,我向迎面而來的梁大哥請教方向,我想找尋「採茶」畫面,不料他卻說,前一天這一區才採過茶,今天這裡沒人採茶,聽著我失望了!
心想沒人採茶,看看茶園風光也不錯,於是道謝後,我繼續朝茶園前進。沒想到幾分鐘之後,梁大哥居然開著藍色柴油貨車叫住我,問我不是想看採茶姑娘嗎?他說他平常就是從事載送採茶工班相關的工作,知道附近有一區正在採茶;其實,當下遲疑了一下!後來,我還是憑著直覺上車了(哈哈)。
大哥說,樂野部落目前農業是過度開發,由過去水稻、板栗、楓香、愛玉子、甚至捕魚等產業都是萎縮;如今,農業發展以高山茶和山葵為大宗,遊客在樂野部落已經看不見滿山的楓樹林,茶園取代了森林;早晨往周圍的山頭移動,可以看見採茶的婦人,另外,樂野部落海拔高度的關係,適合的溫度讓部落成為蝴蝶蘭花苞的催花室與調整花期的地方。
短短10分鐘的車程,我看見樂野部落最美的茶園,還有最美麗的人情味。
目前樂野部落,最主要的農業發展以高山茶和山葵為大宗。
早晨往周圍的山頭移動,可以看見採茶的婦人。
茶園裡,這位70多歲的婆婆看見我的相機靦腆的笑著,覺得婆婆好美。
離開了樂野部落,大約半個小時的車程,我們進入達邦村,來到一處咖啡秘境「七彩琉璃生態農園」。
七彩琉璃生態農園,一處讓人驚豔的咖啡秘境。
農園主人莊大哥說,這塊生態園區從八八風災重創後到現在,重新經營已經邁入第五年,莊大哥帶著我們沿著園區步道參觀農場的環境,這裡大半面積保留原始林的樣貌,沒有過多的人為干預。
農場從103年開始種咖啡,種植第一年參加「台灣國產精品咖啡豆評鑑」便獲得冠軍,園區的咖啡豆屬於阿拉比卡原生種,其中鐵比卡(Typica)佔大宗,鐵比卡是衣索比亞最古老的原生種。
莊大哥表示,他的咖啡豆能獲得冠軍的關鍵是「好的環境」,農園的海拔高度約1200公尺,地理位置面北,這裡的日照比其他地方更短,相對濕度較高,因此這裡的咖啡豆密度較緊實甜美,目前農場產量作物以咖啡豆與愛玉子為主。
今年農場開始試種阿拉比卡的亞種藝妓(Geisha),藝妓類屬於鐵比卡家族的一員,是從衣索比亞的藝妓山發跡,莊大哥說,藝妓咖啡的風味迷倒了一群咖啡愛好者,而農場成熟的藝妓咖啡果實,嚐起來會有一種荔枝的香氣,聽著大哥如此形容,真的好想一親藝妓咖啡豆果實的芳澤,無奈!這個季節藝妓果實尚未轉紅。
農園海拔約1200公尺,日照比其他區域更短,相對濕度較高,因此,咖啡豆密度較緊實、甜美。
農園裡的愛玉子果膠特別豐厚,洗出來的「愛玉凍」特別Q彈有口感。
採收後,將隱花果削去外皮,在中間位置縱切一刀後,曝曬乾燥。圖為,將乾燥的果實捏破,將果實反露出來後,然後用湯匙或小刀將愛玉子刮出,再將愛玉子裝入布袋,放入水中,始可搓洗愛玉。
大哥農園生態豐富,植物種類也不少,走著走著,大哥指著石牆上倒吊著的燈籠花說,你們知道燈籠花嗎?花蜜汁是他小時候走在林間最愛的飲料,說時遲,那時快,大哥手裡已經摘下了一朵燈籠花,左手拿著花萼,右手將整朵的花瓣摘下,像是小茶杯的綠色花萼裝滿了蜜汁,他便將蜜汁倒入口中,大家都囔著想嚐嚐……
農場裡有許多都市裡無法體驗的趣味,原來在山上常見的燈籠花,花蜜汁是如此的清甜可口。
像是吊燈般的可愛燈籠花,花絲突出於花瓣外,彷彿是會發出叮噹聲的垂鈴。
原來垂掛的燈籠花,綠色花萼裡,裝著滿滿的清甜蜜汁,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根據鄒族神話的腳步,車子來到達邦村,達邦村包含了特富野與達邦兩個鄒族大社。傳說是這樣被流傳的,「創世紀的時候,大洪水來了,大地成海,天神哈莫幻做人形,有著一雙大眼,身穿熊皮,帶領鄒族人到玉山山頂避難,等待洪水退去之後,天神用雙足在林間踩出腳印,族人們再跟著天神的腳步,來到阿里山,天神的第一個腳印落在特富野,因此,特富野成為鄒族人的母社,第二個足印落在達邦,第三個足跡則踏在石棹,接著是番路鄉的公田村,之後更一腳踏平西邊的綿延山脈,因此,創造廣闊平坦的嘉南平原。」
依著169縣道,因為地理位置的順序,我們先來到達邦部落的「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這是一處瞭解鄒族文化的好場域,由自然文化中心播放的短片與文物的展示解說,我們對於鄒族文化有初步認識,例如:鄒族社會結構、只有能夠舉行全部落性質祭儀的社群才有資格稱為大社、部落以長老會議為首、各大社推舉一位頭目;關於部落的重要事務,由頭目召集各家族長老開會研商,長老在鄒族的社會頗受敬重。
達邦社區的入口意象。
達邦與特富野都是大社,庫巴(kuba)是鄒族大社特有的建築,目前鄒族也只有這兩個大社存在庫巴,因此認識庫巴也是旅行這兩個大社的重點。
庫巴是部落的組織中心,是鄒族心中的聖所,這裡是天神降靈的神聖空間;庫巴以五節芒、竹子、黃藤、原木等自然素材建造,大門朝向太陽升起來的東方,屋頂正上方和兩側會種植鄒族神花「金草石槲蘭」,庫巴左前方還會種植鄒族的神樹雀榕,象徵是天神的樓梯。
每位鄒族男子一生都與庫巴緊密結合,鄒族男子滿週歲便由氏族長老抱進庫巴參與「初登會所禮」;男孩在11、12歲時,必須離開家裡,夜宿庫巴,接受狩獵與戰技等的訓練,經過成年禮後,才能成為鄒族勇士;另外,只有部落成年男子才被允許從正門進入庫巴,自古女人是不能觸摸與禁止進入的,因此,庫巴又稱為男子會所。
鄒族庫巴與涼亭主要的區別在於:庫巴在屋頂正上方和兩側會種植神花「金草石槲蘭」。
在達邦部落停留的時間,我還參加了射箭、風笛、打陀螺與皮雕等的部落傳統活動體驗。
鄒族傳統風笛,除了用於信號作用,也可作為農作物旁的驅鳥器。
風笛,是鄒族人的信號用具,風笛又被稱為竹製響片,透過山谷的回音,通知族人敵人來了,或是告知族人自己的位置,也被當成驅鳥器,它的原理非常簡單,將一片形狀類似羽毛的竹片,綁在細繩上,然後將其轉動,竹片會產生上下飛舞的狀態,因而產生拍打空氣的「嗚嗡聲」。
狀似紡錘的鄒族傳統陀螺,不同於平地漢人的陀螺,打法也不盡相同。
部落朋友還教我們玩鄒族部落的傳統陀螺,它的形狀類似紡錘,不同於平地漢人的陀螺,鄒族人一般會在小米撥種季結束後,由長老在家祭屋前打陀螺,打陀螺的方式是在家祭屋前放置一個圓形米篩,家族長老面向東,將陀螺植入米篩,順利旋轉,視為吉。如果陀螺停止後尖端朝西,視為大凶,就要找巫師來解厄。
陀螺除了有「卜卦」的作用,其實也是部落在節慶後的娛樂活動。
陀螺除了有「卜卦」的作用,其實也是部落在節慶後的娛樂活動。鄒族人善於鞣皮,在部落的文創體驗中,我製作了一條質樸且具有文青氣質的小魚書籤。
鄒族人善於鞣皮,在文創體驗中,我製作了一條質樸且具有文青氣質的小魚書籤。
這時候差不多接近中午,我們在部落的「鄒風館」享用一頓充滿細節的鄒族風味餐,餐廳主要使用在地食材,以減少碳足跡,除了高山鯝魚(俗稱苦花)是在苗栗養殖外。
這頓風味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吃到的「醬筍燒鯝魚」,醬筍是利用7、8月阿里山盛產的麻竹筍製作的,醬筍燒煮鯝魚,鯝魚肉質細緻鮮甜,令人難忘的好滋味;冬季盛產的高冷蔬菜,像是大豌豆片或是高麗菜皆十分清甜,這裡的高麗菜調味加了山葵和會回甘的醬油,烹煮口味也讓人驚豔;炸蝦與炸南瓜一旁都還附上山葵椒鹽也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最後一道湯品是甘甜好喝的山地豆燉雞,來到達邦部落,別忘了為自己預約一頓山上的鄒族好滋味。
鄒風館裡的醬筍燒鯝魚,鯝魚肉質細緻鮮甜,令人難忘的好滋味。
最後我們來到特富野,特富野相較於達邦,給旅人的感覺更是純樸與幽靜。特富野與達邦隔著一條伊斯基安溪,從達邦到特富野有兩種方式,第一是沿著169縣道、第二種方式則是循著先民踏出來的古道。
特富野相較於達邦,給旅人的感覺更是純樸與幽靜。
我們的腳步先來到特富野部落大社庫巴,這裡的大社建築和達邦類似,從前特富野大社裡會有生生不息的火把,象徵傳承,另一個目的是藉由煙燻驅蟲,讓庫巴的使用壽命可以延長,但是,現代部落族人生活習慣改變(生火容易,不再需要到庫巴引火),因此庫巴已經沒有24小時不滅的火把。
另一個特富野大社的特色是入口的「遂火具籠」,不似達邦庫巴的「敵首籠」,遂火具籠的作用是放鄒族歷年來戰功不敗勇士的火器袋,平日不能亂動,唯有在舉行Mayasvi前,知會祖靈後,屆時由特富野的五個大家族長老一起去扶著「遂火具籠」;特富野的庫巴也是有敵首籠,只是敵首籠放置的位置較裡面,不是擺在入口,而且當時敵首籠放置的首級都是較有權力的像是巫師或是頭目等。
特富野與達邦兩社的庫巴,較明顯的不同是特富野大社入口是「遂火具籠」,而非達邦庫巴的「敵首籠」。
目前鄒族只有達邦與特富野具有庫巴,因此,全阿里山的鄒族只有這兩個大社有能力在庫巴舉辦Mayasvi,Mayasvi是鄒族的大盛事,目前Mayasvi由兩社輪流在春天,大約是二月或是三月時舉辦,確切日期由長老決議。
從前舉辦Mayasvi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整修庫巴的屋頂,庫巴是天神降靈的神聖空間,所以,只要修屋頂就一定要告知祖靈;另一個舉辦Mayasvi的次要原因是撫慰亡靈,希望被獵取敵首的亡靈可以歸順我方,以增加我方戰力。
現在部落舉辦Mayasvi的目的,主要為了鄒族的文化傳承,不會說母語沒關係,長老希望年輕人能多回部落,希望讓悠久的鄒族文化能繼續傳承後代。
Mayasvi是鄒族最重要的敬天地儀式,透過儀式表達對於神的畏敬和護佑。
聽完了特富野部落的文化故事,可到「走廊咖啡」喝一杯屬於特富野的咖啡香。
這個季節走在部落裡,路邊隨處可見日曬的苦茶籽和咖啡。
走在特富野的鄉間,眼光被一幅藍色的壁畫吸引,部落稱這幅畫為「風的孩子」。
相傳在許久以前,部落颳起一陣怪風,摧毀了所有的東西,唯有一棵香蕉樹屹立不搖,族人靠近一看,發現一名一直哭鬧的小男孩在樹下,部落的高家長老於是收養了男孩,長老認為男孩是風吹來的,因此,給予這位男孩姓氏為pope' ana,意思就是「風的孩子」。這就是高家的亞氏家族「浦家」的由來故事。
旅行時,帶著一顆開闊的心,部落永遠有聽不完的故事。圖為「風的孩子」。
台灣最具潛力的山、海生態旅行,都可以和原住民文化有某程度的結合。
台灣的原住民直到荷領時期(1624-)才開始有文字紀錄,荷蘭人對原住民採取所謂的教化政策,透過羅馬拼音的傳入,算是邁向另一個文明的開端,鄒族文化具有其獨特性,這種魅力不是其他文化所能取代的,希望藉由獨特的原民文化魅力,期待可以改變部落的凝聚力,再結合祖先文化和生態保育觀念,以發展成為永續旅遊的模式。
============
樂野部落體驗
單位: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社區發展協會
聯絡人:武建剛
聯絡電話:0928-356932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alauya2561436/
達邦大社傳說體驗
單位: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社區發展協會
聯絡人:楊志剛
聯絡電話:0916-141707
特富野部落體驗
單位:嘉義縣阿里山鄉特富野社區發展協會
聯絡人:汪之龍
聯絡電話:0939-476488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