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有哪三大素養 讓人心服口服?(組圖)


唐太宗是國家首領,他雖定奪天下,卻不敢剛愎自用,而是明白兼聽則明的道理。(繪圖:志清/看中國) 

接續劉如的〈唐太宗的治國理念多厲害?為何連日本人也佩服〉一文。

謙恭的態度 明智的決斷

唐太宗是國家首領,當然最後需要自己下判斷,他為了明確自己未來的航向,不敢剛愎自用,而是明白兼聽則明的道理,畢竟一個人的見識和信息是有限的,領導的決斷,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命運,必須謹慎。

因此,他每逢有疑慮,就會跟群臣商議,再三考慮,把自己的思路,打開來,表明自己的思想,共同研究。君主勤政懂得自己的要務,思慮國家大事和方略,大臣們必然會根據君主的思考方向,踴躍出謀劃策,這才有了這場論答。

於是跟隨太宗創業的房玄齡道明創業的艱難,而魏徵主要在守住基業上用心,所以強調守業的難度。兩個大臣各有見解,我們看太宗,不僅不被大臣各執己見的觀點所帶動,反而非常明白兩位大臣都是為了國家擔憂,都有獨到的見解,他很快做出合情合理的決斷,兩者都對,但是魏徵說的,更加符合現在的現實,所以他不僅道出自己的最後決斷,而且是整個細緻分析為何會這樣決定,讓大家在守成上用心,杜絕守成時期最容易犯下的錯誤,謹慎對待,不可驕奢放縱。

這樣處理政務,大家想想,不僅體諒創業時期,曾為他出生入死的老臣,認同、感激老臣的艱辛付出,同時,分析現狀,讓持有不同政見的臣子都能心服口服,原來自己的君主是這樣考慮問題的,真的是明智通透,還交代的清清楚楚,毫無隱瞞,開誠布公,讓創業的老臣不至於心寒,還理解了君主的英明決斷,大臣之間也絕對不會因政見不同而鬧出矛盾和幫派

這就是唐太宗堂堂正正,謙虛謹慎,推心置腹的素養。關鍵還是為人的修養。帶臣子既能謙恭體諒,又能擁有英明的見識,不會被大臣的偏執所左右,勇於決斷。


太宗作為帝王的三大最優秀的素養--仁、明、武。(繪圖:志清/看中國) 

帝王三大素養:仁、明、武

這就是太宗作為帝王的三大最優秀的素養--仁、明、武。仁,就是要體恤臣民,君王最大的仁,就是清醒認識自己的主要責任,永遠要把握正確的航向,善用各種人才,治好國家。為此就要兼聽謙恭,廣開言路。天下事和大局才能把握好,不至於判斷失誤,陷入滅亡的處境。能仁者,必懂體恤百姓,也就能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這才能區分大臣不同的見解,哪個才是當務之急,哪個是長遠的方向,哪個不合時宜。此為明。有了明智的見識,就能夠當機立斷,此為武。

 

附原文:貞觀十年,太宗謂侍臣曰:「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對曰:「天地草昧,群雄競起,攻破乃降,戰勝乃克。由此言之,草創為難。」魏徵對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亂,覆彼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授人與,乃不為難。然既得之後,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弊,恆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太宗曰:「玄齡昔從我定天下,備嘗艱苦,出萬死而遇一生,所以見草創之難也。魏徵與我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所以見守成之難也。今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

本文留言

作者劉如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