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揮軍洛陽,締造虎牢關大捷,為唐帝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繪圖:曹醉夢/大紀元)
按:虎牢關大捷是唐朝李世民運用「圍城打援」奏效的戰術典範,一舉擊敗了王世充、竇建德兩大割據勢力,為唐帝國的統一天下奠定了穩固的基礎。隋末政局動盪,各地紛紛起義反抗隋煬帝的無道暴政,隋大業十四年(618年),李淵長安稱帝,改國號為唐,但各地尚未統一,仍處於分裂、混戰的局面,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和河北叛軍首領夏王竇建德就是其中的主要派系勢力。
討伐竇王 李世民揮軍洛陽
李淵在稱帝之後就不再親征,為了將來李建成當皇帝而鋪路,把他留在長安,而平定割據各方的勢力、一統全國,便成了李世民的責任。弱冠之年的李世民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前後用了十年多的時間完成了這項艱鉅的天下統一任務,其中包括打敗王世充和竇建德。
隋大業十四年,也就是唐武德初年(618年)五月,隋煬帝被殺的消息傳到洛陽後,守將擁立越王楊侗稱帝,改元皇泰。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篡位,改國號為鄭,割據關東地區。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揮軍洛陽,討伐王世充,八月完成包圍洛陽城。在王世充被圍將敗的緊要關頭,河北的竇建德領兵十萬,為救王世充而大舉南下。
當時竇建德自稱夏王,佔據河北和山東。他開始也不願意相救,坐觀龍虎相鬥。後來看到王世充處於下風即將被殲,便聽從了部下劉彬的建議,出兵相救,以免「唇亡齒寒」,難逃被滅亡的厄運。
武德四年(621年)春,竇建德的大軍連下管州、滎陽、陽翟等地,進入虎牢以東的東原一帶。
竇援助王 李世民攻虎牢關
竇建德開始時寫信給李世民,講和修好。李世民斷然拒絕,開始部署如何對付竇建德。由於當時洛陽城久攻不下,加上來援的竇建德軍隊,唐軍不少將領主張退兵以避敵鋒。例如屈突通就認為進軍虎牢關會形成腹背受敵的形勢,所以應該先退守新安,再尋機而戰。
但此一戰術卻遭薛收等主進派將領反對,他們認為,王世充糧草已將用盡,內外離心,應當坐收漁利。至於竇建德的軍隊,將士驕橫,兵卒懶惰,應該與之一戰,以扼守虎牢險要之地。若現在不採取速戰速決的策略,讓竇建德佔據虎牢,那剛歸降的各城就又無法守衛,目前掌握的良機就將盡失。
李世民最終採納了薛收的意見。他命令屈突通和齊王李元吉繼續圍困洛陽,自己則率領精銳騎兵三千五百火速奔襲虎牢,歷史上有名的虎牢之戰正式開始了。
識破謀略 李世民將計就計
武德三年(620年)的三月,李世民領兵到達了虎牢關,他親自東進二十里以偵察敵情,竇建德無法進軍,只好就地築壘固守。四月,竇建德軍隊幾次作戰失利,將士思歸心理日益加重,而運糧道又遭到了唐軍突襲,大將張青被俘。
這時,竇建德部下建議,渡河攻打懷州,再向西穿越太行山,趁虛攻佔上黨,然後再南下,佔據河東的廣大地區,不但能佔疆土補充兵力,還能威脅關中,從而迫使李世民退兵自救,洛陽之圍不攻自破。
然而竇建德一心只想找李世民決戰,根本聽不進去,反而說這是書生之見。竇建德計畫趁唐軍飼料用盡,到北岸牧馬之機襲擊虎牢。
李世民看出竇建德的謀略,決定將計就計。五月一日,李世民渡河,在黃河北岸牧馬,並留下戰馬千匹,目的是讓竇建德認為唐軍糧草已盡,他本人則在晚上返回虎牢。竇建德果然中計,第二天早晨,他全軍出動,排兵二十里擊鼓而進,想用氣勢嚇倒唐軍。
圍城打援 唐軍虎牢關大捷
此前李世民對部下說:「竇建德過險關鼓噪而進,毫無紀律;臨城列陣,是在輕視我軍。我們如果按兵不動,他們的勇氣必然漸漸衰退,列陣久了將士就會飢餓疲勞,不攻自退,等那時我們再乘勢追擊,將戰無不勝。」
果然不出所料,到了中午,竇建德的軍隊因為沒有開戰,士卒又飢又渴,開始爭著喝水,很多人坐在地上,沒有了開始時的陣形,一副敗相。李世民派遣宇文士及率領三百精騎到陣前測試敵軍,並指示:「若竇軍嚴整不動,即回軍;若敵軍有動,則繼續前進。」
宇文士及的軍隊一出現,竇軍即開始動搖,李世民看時機已到,軍令一下,自己率騎兵先出,領著主力步兵,全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衝向敵軍。竇建德的軍隊被突如其來的唐軍的氣勢所震,自亂陣腳。竇建德見狀,急欲領軍後退,此時李世民大將秦瓊、程咬金從後路衝出,竇建德大敗,一片混亂下,中槍受傷,後退途中被唐軍俘虜。
竇建德的失敗,讓佔據洛陽的王世充成了驚弓之鳥,於是開城投降。
虎牢一役,李世民一舉擊敗王世充、竇建德兩大勢力,為唐帝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創造了「圍城打援」的戰術典範。
(文章有刪節)
責任編輯: 辰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