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知青——生命中難以磨滅的記憶

 2018-10-11 06:2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知青在生命中難以磨滅的記憶

(一)下鄉

我們哈滬京津的知青,今天能在哈爾濱相聚在一起。

是源於一九六八年,文革的災難性後果已露端倪,中國的經濟將要崩潰,參加打砸搶的「紅衛兵」必須分化到遠離城市的農村裡。

毛魔頭要瓦解青年學生凝聚在一起的破壞力。

也緩解毛魔頭一手造成的動亂危機。

天南地北的學生們被逼迫到農村,才成就了五十年前那場最荒唐的相聚。

被迫中斷學業的我們,是何等的清純,靚麗。

還帶著難以掩飾的傻氣。

田間、食堂、宿舍,是我們生存的全部軌跡。

我們從良莠不分,到精於田間管理。

稚嫩的雙肩,二百多斤的麻袋也一樣扛起。

朝七晚六,天天下地,這裡不講人權沒有休息。

那時的我們,最小的才十六七。

超負荷的勞作,我們咬牙堅持。

我們活的不知所以,畫餅充飢是他人讓我們憧憬的目的,每天的洗腦學習中,得喊出我們能戰天鬥地。

只有在夥伴們鼾聲交替時,才激起我們對父母的思念和夢聚。

一年後才發現,家已和我們分離。

城市不再屬於我們,我們已融入「廣闊天地」。

回家探親時,街坊管我們叫「下鄉的」。

到這時我們才質疑,自己的人生坐標和存在意義。

社會已轉變對我們的看法,我們是被清出城市的垃圾。

以機械化為主的國營農場,當然不缺少勞動力。

容納我們的,是敢怒而不敢言的農民兄弟。

我們的到來,到為農場憑添了幾分生機。

我們帶去的文明氣息,讓當地人也開始脫離土氣。

不管誰說「一輩子扎根農村」,我們都想把它掐死擊斃!

(二)熬煉

每天都有高音喇叭告訴我們,「知青下鄉」是「文革」的偉大創舉。

面對這荒唐的現象,苦澀的結局。

我們的回答,是木然與鄙夷。

我們只能埋頭幹活,把自己變成一部機器。

吃飯,睡覺,種地,我們生活的三部曲。

向後看死氣沉沉,向前走懵懂迷離。

迷茫中,我們又看到一線生機。

當兵、轉插、病退,

絞盡腦汁與農村脫離。

能達目的者,寥寥無幾。

我們那時天天都在想,何時與父母團聚。

在舍命也要回城的拚搏中,多少知青致殘命斃。

返城、回家!

已成為我們活下去的動力。

因為從來的那天,從未想過扎根此地。

改變命運,還得靠知青自己。

雲南知青的舍命抗爭,為我們破除了回家的藩籬。

一九七九年那一夜的暴風雪,刮走了沉積十年的憂鬱,我們擦乾眼淚,頂風冒雪,總算又回到城裡。

(三)奮起

十年歲月,一路荊棘。

我們轉了一圈,又回到始發地。

我們成了失業者,一切又從零開始。

不是我們無能,我們在承受專制肇成的一系列危機。

我們擔起了家庭和國家的雙重壓力。

忍辱負重,我們像老黃牛一樣在喘息。

為什麼我們生存的路如此崎嶇?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工人的子弟。

我們不氣餒,我們要奮起。

不管多麼艱難,我們也要堅毅的活下去。

眷顧我們的是父母,還有天意。

天道酬勤,安泰源於否極。

我們之所以能承受這如山的重壓,是知青歲月,艱難困苦的累積。

人們說,我們苦行僧一樣的經歷,創出了現代中國的奇蹟。

我們坦蕩蕩,我們不慼慼。

各行各業,我們都是主力。

我們的奉獻,遠遠大於索取。

沒有誰認可我們,因為我們是弱勢群體。

我們的生活,只是溫飽而已。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爭來早與來遲。

大才鴻舉,小才鼎力。

我們上不負天,下不負地,對得起全國的父老兄弟。

在中國的現代史上,有我們知青濃重的一筆!

(四)祝願

劫後餘生,艱辛還在繼續。

花甲古稀的我們,還須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尚德必有好報,平安就是福氣。

不要隨風墮落,切莫追求奢靡。

有錢未必無虞,慎行方是真諦。

在此多事之秋,諸君珍重貴體。

眼下有人給你送福音,那是你新人生的緣起。

摒棄迷茫,清醒自己。

把握好千載難逢的機遇。

願我們這些鬚髮皆白老知青,都能相逢在心曠神怡的新天地!

責任編輯: 岳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