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道理何其多,古人「兩字」就概括。(圖片來源:Adobestock)
相信有不少人平時都很注重修身養性,也會藉由許多管道,學習到各種為人處世之道。只是人的記性有限,當我們看到、聽到的東西一多,往往就容易出現當下覺得有道理,但過了一陣子就又忘記了的現象。
而對於這種難記易忘的現象,我們可以效法古人,因為他們早已幫我們總結出有效的方法,化繁為簡。只要我們能夠記住並做到「兩個字」,那麼人生一樣可以趨吉避兇,得福報保平安。
那麼是哪兩個字呢?讓我們先來看晚清文學家王永彬在《圍爐夜話》裡講到的一段話:「為善之端無盡,只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這段話大概的意思是說:行善的方法可說是無窮無盡的,但只要能夠講一個「讓」字,便人人都可以做得到;處世的道理也有成百上千,但只要做到一個「敬」字,就能解決所有的事情。
為甚麼王永彬會這麼說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他話中的含義。
1、讓
一個「讓」字,通常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個是「不爭」,一個則是「能捨」。當我們在工作、生活中能夠做到「不爭」,凡事隨緣,順其自然,那我們就不會事事與人計較,更不會為了爭名逐利,去做爾虞我詐,傷害別人的事情。
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努力做到「不爭」,那我們生活周遭就會少掉許多因為勾心鬥角而產生矛盾,社會自然也會減少很多不必要、害人害己的衝突。
當我們做到「不爭」後,若能再進一步做到「能捨」,不戀棧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能樂意去幫助別人,把別人一把,為別人服務,那麼自然有勇氣去匡扶正義,過程中自然也能做到行善積德。
所以若能做到忍讓,也就做到了行善的關鍵。因此只要圍繞一個「讓」字,我們就百善皆可做,也可以為自己及後代子孫積陰德,得福報。
2、敬
談完「讓」字,我們再來看看「敬」字。
「敬」字也能夠包含三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敬人,二是敬事,三是敬己。
如果能做到事事敬重別人,那麼在與人交往中自然會和氣友好,不會動輒與人爭鬥,通常都能相處愉快。
倘若能做到敬重所做的事情,則我們自然會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做事盡心盡力,考慮周全,小心謹慎。自然不會敷衍塞責,草草了事。
假如能做到時刻都敬重自己,那麼我們就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會去做有虧自己品行的事情,也不會得過且過,而是會嚴以律己,不斷學習,力求提高自己的道德操守,提高自身的修養,增加自己的價值。
所以為人處世的道理雖多,但只要能把這個「敬」字做到位,自然就能使相關的事情都通達無礙,和別人的矛盾一少,自己過得也就更加平安了。
責任編輯: 察方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