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自得 千古隱士陶淵明(組圖)
陶淵明散文《桃花源》中的意境。(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陶淵明(公元365年~427年)是晉代文學家,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田園詩人,小時候家境貧困,但是他努力鑽研儒家經典,年輕時一度出仕,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小官,41歲時掛印辭官,隱居於廬山腳下,躬耕田園,飲酒賦詩,終老一生。後人稱讚他為「千古隱逸之宗」。
陶淵明不僅是中國田園詩派的開創者,也是辭賦家、散文家,留有詩歌一百二十多首,辭賦散文十多篇。後世的金朝詩人元好問評論陶淵明的詩時稱:「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其詩歌和散文渾然天成,自然質樸不加修飾,剝盡鉛華膩粉,獨見真率情志,具有真純雋永、萬古常新的韻味。他的詩歌基本上可分為詠懷詩和田園詩兩類,詠懷詩抨擊現實社會政治的黑暗,田園詩則歌頌大自然風光、讚美田園生活,同時也反映農人的清苦。
陶淵明的〈飲酒〉、〈雜詩〉、〈詠貧士〉、〈歸園田居〉五首、〈移居〉等傑出詩篇超凡脫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名句膾炙人口,千古傳頌,是陶淵明一生的寫照。如同菊花是百花之中的隱士一樣,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像菊花一樣清雅淡香,永為後人所仰慕。
幼年喪父家道中落 尊崇儒道博覽群書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曾做過太守,外祖父孟嘉也是東晉的名士。然而,到陶淵明出生時,家道中落,八歲時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生活拮据。儘管如此,自幼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
陶淵明年幼時,多寄居在外祖父孟嘉家中。孟嘉是當代名士,也是陶淵明生活上的老師,他「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這自然對陶淵明影響很大,「吁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陶淵明的個性、修養,都有其外祖父的遺風。
孟嘉的家裡藏書很多,給陶淵明提供了閱讀古籍和瞭解歷史的方便條件。在學者們以老、莊為宗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只學習《老子》和《莊子》,還學習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使他內心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與「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少年高才揚名四方 妙句頻出巧對知縣
少年時代的陶淵明非常好學,每天除了躬耕菜園之外,就是專心讀書、寫詩作賦,所寫詩詞歌賦在當地很有名氣。當時居住地的王知縣也是一個詩詞愛好者,走馬上任之初就想探試一下陶淵明的學識是否名副其實。
有一天,陶淵明正在自己的菜園裡澆水,王知縣突然走了進來。陶淵明出於禮貌,連忙起來招呼,王知縣瞇起雙眼,打量他說:「你就是陶潛嗎?」陶淵明忙說:「小人正是!」
王知縣坐下之後,手摸著八字鬍,欣賞了一下陶淵明桌上所寫的字,忽然說:「聽說你能寫詩作對,我來見識一下。現在我出個對子,請你對一對,好嗎?」
陶淵明笑著回答說:「請大人出上聯吧!」
王知縣環視四周,看到菜園裡種有一畦向日葵,這些葵花剛剛開放,於是靈機一動隨口道出上聯;「雛葵俯枝,小臉盤可識地理?」陶淵明略為思考了一下,看到了庭前的荷塘裡茁出鮮紅的荷苞,於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聯;「新苞出土,大硃筆熟點天文!」
王知縣看了,暗中驚嘆陶淵明的才思敏捷,又出上聯說:「小孩子出言吞天口。」陶淵明隨即對出下聯:「老大人苦究志士心。」知縣這時才知道陶淵明果然很有學問,又立志苦學,不禁肅然起敬。便站起來緊緊握著他的手,連連讚嘆道:「小兄弟!果然聰明過人又有志氣,佩服!佩服!」陶淵明謙遜誠懇地說:「還請大人日後多多指點!」說罷又拿過自己的習作,請知縣指教。王知縣接過來一看,原來是一首自嘲詩:
「小築慚高枕,憂時舊有盟,呼雛來揖客,揮毫坐談禪,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王知縣看後,對陶淵明更加讚賞,從此兩人成了忘年之交。
鐵面無私得罪官親 掛印辭官回歸田園
義熙元年(405年)秋天,在仕途上幾經沉浮的陶淵明就任彭澤縣令,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就任之初果斷決定清查全縣戶口。但是,當他把想法告訴衙役們時,縣丞支吾其詞,書辦、主簿開始表示反對。縣主簿蔣惠如實告訴陶淵明:「回稟大人,據我所知,敢於隱瞞戶口的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財大氣粗的大地主,因為有錢,他們就用大量錢財賄賂清查的衙役,幫他們隱瞞人口;另一種是當地的豪紳,他們因為家族中有人在州郡中做官,清查人員不敢進行正常的工作,如富豪何泰的弟弟何隆,長期擔任尋陽郡丞,是太守的副職,主管一郡官員的考核和選拔任用,所以彭澤縣歷任縣令都對何泰家格外優待。只是象徵性地登記完事。大人如果要使清查工作真正取得成功,必須事先制定出對付這兩種人的辦法。」
縣丞趙朗這時在一旁說:「擒賊先擒王,只要能把城北大富豪何泰家的戶口查清核實,其他人家的事情也就好辦了。」
陶淵明聽過縣丞、主簿的稟告,就在第二天清晨派縣中衙役給何泰送去了一份大紅請柬,邀請他到縣衙赴宴,順便商量地方上的一些雜務。
何泰不敢公然與縣令對抗,於是寫了一封簡短的復函,說天氣遽冷,偶感風寒,身體不適,不能如約前往縣衙謁見。何泰心想,我不離開家中,看你如何來我家清查。正在家中盤算著下一步的對策,遠處傳來隱隱約約的鳴鑼喝道之聲,漸漸這聲音變得清晰響亮起來,似乎已經到了自家門口,何泰正在疑惑的時候,管家進來稟報:「老爺,縣太爺來到了門外。」
何泰一時手足無措,陶淵明已經帶著主簿蔣惠和縣丞趙朗進了客廳。
「何兄貴體欠安,本縣特來探望。不請自來,還望何兄多多見諒。」陶淵明滿臉堆笑地說。何泰見狀,忙一躬到地,回答:「豈敢,豈敢。何某偶爾感染微恙,不意驚動大人,何某有失遠迎,請恕不知之罪。」
「既然貴體已經好轉,那就太好了。」接著陶淵明話鋒一轉,說道:「本縣正在清查戶口,想必何兄也已知詳?」何泰連聲附和:「知詳,知詳。」淵明緊追不放:「既然知詳,貴兄是彭澤城的名門大戶,還望何兄能給予支持,帶個頭。」何泰擦著頭上的冷汗,諾諾道:「理應帶頭、理應帶頭。」
「那好!」陶淵明高興地拍了一下手,對等在門外的書辦張欣說:「書辦,請與何老爺家管家核對一下何家奴僕的花名冊。」何泰管家翻著眼睛,望著何泰:「這個、這個……」
「還不快去!」何泰哭喪著臉對管家揮揮手,接著又對管家說:「回來,吩咐廚房準備些酒菜,請縣令大人用餐。」
「用餐就不必了。」陶淵明擺擺手,「還是把正事辦快一點。」
管家見說,轉身隨書辦到帳房核對花名冊去了。大概過了餐把飯時光,書辦拿著花名冊向陶淵明稟報:「稟報大人,何家實有男丁二百名,實報二十名,瞞報一百八十名。」
「好!」陶淵明將手一拍,對何泰道:「如此說來,何兄家就按二百名男丁上繳稅米囉!」然後轉身對衙役們說:「鳴鑼開道,回縣衙!」隨著一聲吆喝,頭也不回地走出了何泰的家門。
何泰的弟弟何隆時任潯陽郡丞,事後他為此事設計報復。陶淵明就任縣令的第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遂掛印辭官。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
勤學如春起之苗日有所長 輟學如磨刀之石日有所虧
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後,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田園生活。有一天,一名少年前來向他求教:「陶先生,我十分敬佩您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您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然後,他拉著少年的手來到親手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遵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麼高的呢?」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有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說:「不知道。」
陶淵明說:「這是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麼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詩賦精品傳頌千古 高風亮節光照後人
陶淵明辭官歸隱之後,更是喜歡「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真正的清靜無為,使其心靈得到了高度的昇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陶淵明居然能準確地預知自己去世的時間,並且在去世的前一天就為自己寫好了輓歌詩三首。如果不是一個修行得道者,是不可能有這種預測功能的。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是田園詩中的精品和極品。他的不朽詩篇和高尚的人品,影響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等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作,同時也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當李白高唱胸臆「何日到彭澤,狂歌陶令前」的時候、當白居易悵然吟誦「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的時候、當朱熹揮毫寫下「認得淵明千古意,南山經雨更蒼然」的時候、當乾隆撫琴輕嘆「不獨學彭澤,自取琴中情」的時候、當龔自珍衷心感懷「莫言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的時候,陶淵明的精神境界其實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敬慕。
蘇東坡在評價陶詩時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懼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蘇東坡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不但愛好其詩,更仰慕他的為人,晚年在〈與蘇轍書〉中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
孔子曾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陶淵明在「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之後,終於決定辭官歸園田居。他躬耕自資,安貧樂道。出仕之後的陶淵明雖未能實現「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卻真實地做到了「窮則獨善其身」。他的隱居生活雖然清苦,卻也恬淡自得。飲酒賦詩,撫琴讀書,成為後世文人隱士的楷模。最終,陶淵明在「心寧形釋,與萬化冥合」中尋到了精神上的寧靜與自由,了悟了人生的真諦──返本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