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帝出家記--他不愛江山愛美人(圖)
關於順治皇帝出家,主要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崇尚佛法,另一個是因為董鄂妃去世的緣故。(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順治皇帝(1638~1661年)是大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能征善戰,且書畫詩文都很有法度。
順治皇帝崇尚佛法也篤好儒術,讀起儒家經典愛不釋手。他曾在南海子向臣子講《老子》。對釋、儒、道經典,他都能融會貫通。時人認為,博學多才的順治皇帝是膺命降世的真人,能使大清基業興起,絕非偶然。
根據正史記載,順治皇帝六歲即位,十三歲親政,二十三歲時駕崩。其短暫倉促的一生,不免令後世扼腕傷嘆。不過,據民間記載,關於順治皇帝的生平還有另一個版本:順治皇帝離開皇宮,出家為僧。
順治為求靜寂而出家
據《清室外紀》記述,順治皇帝年幼時期,就尋求空靈靜寂。他曾經寫過一副對聯,大意是說:過去的事我都已經歷過;未來的事,也不過如此。人生在世索然無味。既然已經參透這個道理,為何還要駐足世俗。所以當時的百姓幾乎人人都相信,順治皇帝是和大臣商定,對外假稱「駕崩」,實際上是遜位前往天壽山寺(一說五台山)出家為僧。
天壽山寺有一張僧人畫像,畫像表面上漆,外面塗著黃金。當時一般的僧人,都是披著紅色的袈裟,但這張畫像中,僧人穿的僧衣是黃色的龍袍。當時的人們說,這件僧衣龍袍是清聖祖康熙大帝送給這名長老的。
長老在世時,康熙皇帝曾經親自三次來到這座廟中。長老面見康熙帝,不行叩首禮。長老圓寂後,康熙帝送來一尊銅像和珠玉,作為陪葬祭物。長老去世後,寺廟為他修建墓塔,每年對外開放一次,供世人憑弔瞻禮。凡是來到天壽山寺的人都說,這裡葬了一位皇帝。雖然真偽難以考證,當時的人都說得歷歷如繪。
順治因情傷而出家
順治皇帝出家,還有一說,是因董鄂妃去世的緣故。
順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順治皇帝的第四子,即董鄂妃所生的皇子,不滿周歲就夭折了。董鄂妃悲痛欲絕,兩年後撒手人寰。順治皇帝寵愛董妃,為此罷朝五日。
傳說有一天,順治皇帝坐在偏殿,偶然目睹梧桐葉落,觸景生情,令他感懷。順治皇帝對左右侍臣說:「人生在世,不過幾十個寒來暑往,人人追逐名利,何時才到盡頭。朕雖然貴為天子,開國後繼承家業,如今也有十八年了。長此下去,何時才能滿足心意?朕覺得世事猶如天上的浮雲,轉眼即過。事後追憶,那味道如同嚼蠟一般,不如真修悟道,才能達到無上的高妙境界。何況朕年幼時,就有出家修佛的志向。如今飽經無常世事,已然看破情網。如果不在這時解脫,還要等到什麼時候。」
說罷,立刻召見大臣瑪尼哈特等人入宮,期勉他們輔佐幼主。當時順治皇帝交代得簡潔扼要,眾位大臣聽畢,苦苦勸說,希望他能留下。然而順治皇帝意志決絕。就在大眾苦勸的同時,順治皇帝已經命人取來袈裟、僧帽,從容脫下龍袍,改穿僧服,然後飄飄然步行而去,徑直走出東華門。
瑪尼等大臣全都長跪於地,拉著順治皇帝衣服的後襟,希望能留下皇帝。只是帝心決絕,眾臣見無法挽回,就請派侍衛護送,順治皇帝堅持拒絕。由於眾臣苦勸,最後,順治皇帝同意讓四名護衛隨行,但還沒有走到五台山地界,順治皇帝就命他們回京。
順治十八年正月,朝廷發布順治皇帝病亡的消息,並留下一份順治皇帝遺詔。順治皇帝以十四項罪名罪己,昭告天下。
順治崇佛已久
順治皇帝崇佛,也早有修佛意願。他自幼博覽群書,無所不通,尤其對禪語禪機領悟頗深。順治皇帝在宮中時,曾召玉琳、木陳兩位和尚駐萬善殿,處理政務閒暇時,就和他們談論禪機,由於天賦異稟,順治皇帝對大乘要義均能領悟。
西山新法海寺,對面有一個湖泊。順治皇帝曾經駐蹕在此,遠眺湖光山色。寺殿中有一巨大的石碑,刻著「敬佛」二字,就是順治皇帝的親筆御書。
參考資料
《聽雨叢談》卷八
《養吉齋余錄》卷三
《淡墨錄》卷一
《清室外紀》
《清朝野史大觀》卷一
《嘯亭雜錄》卷一
《池北偶談》卷一
《十葉野聞》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