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壓MIT商標,要改成「中國台灣」或「中國台灣區」才能通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18年8月27日讯】中國打壓連MIT(臺灣製)也不放過,近日,臺灣一家生技業董事長向《自由時報》透露,銷售到中國的產品被無預警下架,打聽後才得知,1、2週前,中國當地進貨商接到官方文件通知,要求貨品產地僅註明「臺灣」的產品全部下架,且是接到公文當天就得下架,完全沒有緩衝時間,除非改標為「中國臺灣區(意指特別行政區)」,才能恢復上架。
經貿單位證實,過去中國明文規定產地標示「臺灣」的產品可銷往中國,但自2017年下半年起,陸續接到臺灣業者陳情,標示MIT(臺灣製造)出口到中國大陸的商品,遭中國海關要求得標示成「中國臺灣」或「中國臺灣區」等才能通關,否則將被擋關或直接退運,包括食品、美妝及生技業者都有類似遭遇。
台商雙標籤或改標應對
臺灣一位生技業董事長說,被下架的產品只能暫時堆放倉庫,後續還要再想應變之道;對中國硬把政治枷鎖框在商業產品上,只能感到無奈。
也有生技同業透露,中國近年積極發展生技產業,拉攏台商前往設廠,尤其針對新藥業,若未來新藥想在中國上市,3期臨床試驗一定要在中國做,最好能在當地設廠,已有臺灣新藥業者因此配合到廈門設廠。
出口中國的台商坦言,為了自救只好採取擦邊球方式,標示「中國臺灣」,或者以一明一暗雙標籤出口、到當地改標等。
知情官員指出,實際上被退關或銷毀數目不多,中國是用政治手段想要在其國內消滅「MIT」(臺灣製造),逼迫台商到中國大陸設廠,不然就得在標示上配合「祖國」的一中原則。
官員表示,過去MIT產品銷往中國僅需標示「臺灣」生產,就可滿足兩岸法規要求,且自2001年來已執行十多年;但近來陸續傳出中國奧步要求台商以矮化臺灣方式標示產地,若未標示「中國臺灣」或「中國臺灣區」,即會遭海關刁難,讓臺灣廠商不堪其擾、甚至蒙受損失。
MIT是公約數 中國說話不算話
2001年由中國商務部(時為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公布的「對臺灣地區貿易管理辦法」,其中第7條規定「臺灣貨物及其包裝上應當標名原產地為臺灣」;我國貿易局的「貨品輸出管理辦法」則規定,臺灣製產品應標示「中華民國製造」、「中華民國臺灣製造」或「臺灣製造」。因此MIT是雙方最大公約數,過去業者也都依照此標示,怎知中國如今說話不算話。
此外,針對中國片面要求臺灣製(MIT)產品出口到當地需標示為中國臺灣或中國臺灣區。臺經濟部貿易局及財政部關務署都強調,臺灣出口產品僅能標示「中華民國製造」、「中華民國臺灣製造」或「臺灣製造」三種,違者將依法處理;
不過,有關務署官員表示,雖然近年出口產品標示不符的查獲案件不多,只要產地標示「臺灣製造」多可順利於兩岸通關,但中國各區海關作法可能不同,造成部分臺灣業者只能以「一明一暗雙標籤」等方式因應,雖然能體會業者的難處,但只要查獲,還是會依法移送處置。
責任編輯: 明思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