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歷史奇跡!中華文物萬里遷運(上)(組圖)

 2018-08-12 10: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4
    小字

中華文物萬里遷運
中華文物萬里遷運(看中國製圖)

中華文化之瑰寶,西元1933年前儲存於北京故宮,自西元1965年迄今則安置在臺北故宮,中間30餘年的歲月是文物的浩劫。在歷經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中日八年抗戰及國共內戰,能萬里遷運又毫無損毀,這可以說是歷史奇蹟了。

中華文化的結晶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三寶之一──毛公鼎,鑄造於西周末期,是宣王時期(西元前828年~西元前782年)的器物,腹內刻有500字銘文,是至今刻有最多銘文的青銅器。銘文透露在二千八百多年前,周宣王承受天命登基,內憂外患,求治心切,於是授命毛公輔佐王室,革除積弊。毛公承接天子誥命,並鑄鼎記錄冊命內容,由子孫永保珍惜。

毛公鼎是西周真實的史料,傳於清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年),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中間幾經轉手秘藏,最後跟隨國民政府渡海到臺灣,得到妥善的保存。然而,能在戰火下劫後餘生的中華瑰寶,豈止是毛公鼎而已。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三寶之一──毛公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三寶之一──毛公鼎(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九一八事變 文物南遷

時光回到民國20年9月(西元1931年),日本在中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華北危及,平津(北平與天津)受到威脅,一旦戰事發生,北平故宮的文物將有損失的危險,因此文物南遷,勢在必行。

當時社會上有兩派說法:反對南遷的人認為,運走文物,遺棄領土與人民,是不應當的,且當下人民驚懼,此時運走文物,影響人心太大;主張南遷的人則說,國土如果喪失,尚有收復的一日,可千年文化之結晶一旦被損毀,將無法彌補,對歷史無從交代。

國民政府決定文物南遷,除故宮之文物外,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所藏古物,也交由故宮代運。南遷文物箱數總計19557箱,第一批文物於民國22年2月6日(西元1933年),由北平運出至上海,這一走,開啟了文物三十餘年的滄桑史。

倉促裝箱的文物,許多品名、件數記載不詳,運至上海後,新繼任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先生決定逐一清點各箱文物,徹底點查,造繕清冊,例如:一幅畫,要記載它的質地、尺寸、著錄、題款、跋尾……這份清冊極為重要,是日後典守人員的重要依據。

文物南遷時,政府已決定要將國寶存放在首都南京,但因為南京沒有適合儲存文物的地方,故暫存於上海庫房。故宮博物院理事會開會決定在南京建造一個倉庫,地點選在朝天宮。倉庫完工於民國25年8月(西元1936年),同年底開始將暫存於上海的文物遷運至南京,歷時九天搬運完畢。但幾個月後,又發生了國際事變。

中華文物萬里遷運
中華文物萬里遷運(看中國製圖)

七七事變 文物疏散西南──首批80箱故宮精品

民國26年7月7日(西元1937年)北平發生盧溝橋事變,一個月後,上海又發生八一三事變,群情激憤,國民政府開啟全面對日本的抗戰。

南京距離上海僅三百餘公里,防患未然,決定先將一部分重要文物運離南京。早先文物暫存於上海期間,曾由中、英雙方專家挑選出一部分精品,運往倫敦參加國際展覽會。這批以故宮為主的80箱精品,首先離京至湖南省長沙,後因長沙城區已遭敵機轟炸,故緊急撤出長沙,轉運到貴州,最終存放在安順南郊的華嚴洞中。又民國33年(西元1944年)冬,日軍進犯貴州,文物再從安順運至四川省巴縣,這是後話了。

南京局勢日益緊張,戰火迫近首都,交通異常混亂,協助押運第一批文物的人員一趕回南京,立即遷運故宮第二批文物2084箱至湖北省漢口,此時南京倉庫尚有故宮及其他機關寄存的共一萬多箱文物,卻難再遷運了。

(未完待續)

參見杭立武著《中華文物播遷記》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