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穿裙子和現代女子穿裙子最大的不同,主要應該是在於禮節層面。(看中國合成圖)
許多女孩子都相當喜愛裙裝,覺得典雅之餘,又能直白地展現女性的柔順。雖說愛裙之人,古今皆有(小編嘀咕:古代女子為顧禮節,穿著都有著嚴格的規範,沒有商量的餘裕,談論喜愛與否都屬多餘……)。單就以裙子的功用來論,古今的裙子差別可真不小。
古人遵循禮法定穿著
明朝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寫道:「婦人之異於男子,全在下體。男子生而願為之有室,其所以為室者,只有幾希之間,掩藏秘器,愛護家珍,全在羅裙幾幅。」
古代女子穿裙子和現代女子穿裙子最大的不同,主要應該是在於禮節層面。中國的古代女子在言談舉止及裝束上都得遵循禮法,故衣著上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現代女子則可以為了展示身材曲線與刻意向外界傳遞自身的嫵媚、俏麗,而選擇裙裝,甚至還有熱辣的迷你短裙、冷豔的長裙、優雅的鉛筆裙等款式供己抉擇。
為啥古今差異如此之大呢?莫過於社會價值觀的變更、道德觀念日漸低落。因為古人是絕對絕對不允許女子穿著清涼短裙在大街上來去奔竄的,因為女子的下身是具備強烈的神秘感和神聖感,理應以裙子遮蓋,否則,會被視為輕薄和無恥。故年輕或年老的女子,都要規規矩矩地穿戴整齊、穿攏好裙子來待人接物。就算是身處家中也應如此,否則突遇客人來訪,被見著自己沒有穿好裙子,就會被當作是個失禮喪節的不敬之人,被傳揚出去了,也只會遭到恥笑,招攬不來同理心的。
裙裝講究褶
古代女子既得遵禮穿戴,裡頭自然是有一套講究的規矩,然而規矩中還自含精緻細膩之閃光點。
根據李漁《閒情偶寄》記載:「裙制之精粗,惟視折紋之多寡。折多則行走自如,無纏身礙足之患,折少則往來局促,有拘攣桎梏之形;折多則湘紋易動,無風亦似飄颻,折少則膠柱難移,有態亦同木強。故衣服之料,他或可省,裙幅必不可省。古云:『裙拖八幅湘江水。』幅既有八,則折紋之不少可知。予謂八幅之裙,宜於家常;人前美觀,尚須十幅。蓋裙幅之增,所費無幾,況增其幅,必減其絲。惟細縠輕綃可以八幅十幅,厚重則為滯物,與幅減而折少者同矣。即使稍增其值,亦與他費不同。」
我們可知,對古代女子而言,八幅的裙子,最適合日常著裝,若要在人前美觀好看,裙子則須達十幅。另外女子在家時,一般都穿黑裙子,其樣式多以褶襉裙為主。古代亦講究裙幅的數量,裙幅初始為六幅,後來演變為八幅,腰間的細褶多,使得女子緩步行走時輒如水紋,清麗又雅致,故唐代詩人李群玉云:「『六幅羅裙』為『裙拖六幅湘江水』」;唐代進士曹唐的《小遊仙詩》云:「書破明霞八幅裙」。
明末時,更加講究裙子的裝飾,裙幅也增加到十幅,故使得腰間的褶襉越來越繁密,每一道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輕拂,色如月華,故時人稱這種色澤繽紛的裙子為「月華裙」。當時很受女子喜愛。
不過,女子最經典的裝著方法,仍是「襦裙套裝」。襦裙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山國所流行的服裝款式。襦,乃指長至腰間、緊身窄袖的短上衣;裙,乃由多幅布所製,上頭多半織有方格花紋,它多半與襦配穿。
(待續)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