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專家建議台灣更加速發展再生能源。(图片来源:Pixabay)
【看中国2018年8月5日讯】台灣訂定再生能源發電在2025年達總發電量百分之二十的目標,極具挑戰。不過德國專家費爾建議台灣再加速,以2030年轉型為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為目標;荷蘭專家耶寧哈則說,再生能源科技是贏得未來的關鍵,台灣發展風電的潛力勝過荷蘭,應及早因應機會與挑戰。
連日酷暑考驗台灣的能源轉型,如何運用核能也成話題。被譽為德國再生能源之父的費爾(Hans-Josef Fell)鼓勵台灣放棄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傳統能源,改為完全使用再生能源。他說,這是有必要、也有可能在2030年達成的目標。
費爾週四在今周刊舉辦的新能源國際論壇演說。他指出,對抗全球暖化不只要減少排放溫室氣體,還要移除存在大氣層的溫室氣體,要達成這兩個目標就要靠再生能源。
台灣的能源轉型計畫在2025年廢棄核能,而天然氣發電將佔百分之五十。
費爾說,天然氣沒有比碳乾淨,天然氣排放的二氧化碳雖較少量,但排放大量甲烷,其實和石油、碳一樣污染。至於核能,包括日本福島等重大核災事故的輻射污染至今仍在。此外,核能發電沒有比較便宜,核能和化石燃料產業都是靠政府補貼,消費者才覺得便宜。他主張,這些補貼可用來做很多其他的事,而不是用於補助污染環境的能源。
德國在2000年通過再生能源法並修正電力收購制度FIT(Feed-in Tariff),大力發展再生能源。費爾說,當時的再生能源發電僅佔百分之六,在7年內就達成加倍目標。他預估,若加倍成長趨勢持續,德國在2030年就可完全使用再生能源。
費爾曾在總統蔡英文於2011年訪問柏林時與她討論相關議題。他說,很高興看到台灣已走在能源轉型的路上,但德國經驗說明,台灣可以加速、加大再生能源的發展規模。他說,全球已有約50個國家以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為目標,德國很多地方也是,Google、Apple都已達成這個目標,很多大都市、大企業也往此目標邁進中。
費爾指出,很多人還懷疑再生能源,台灣也有類似觀點,他們認為再生能源太貴、會造成電價上漲、不利經濟發展、供電會不穩定,但德國經驗證明這些都是錯的。
他提出數據指出,18年下來,再生能源已是德國最便宜的能源,德國平均電價持續下降,電網比以前更穩定。此外,過去質疑再生能源者預測德國將得向捷克、法國買電,因為他們有核能,如今卻是捷克、法國向德國買很多再生能源的發電。
費爾對台灣有多項建議,包括學習德國開發出將生物廢棄物製作為生質燃料的科技,發展各種再生能源,除了目前推動的風電、太陽能,還應發展潮汐發電,以及台灣很有潛能的地熱,如此可平衡風電與太陽能的變動性。
費爾也說,台灣應廢除所有對核能和化石燃料產業的補貼,課徵碳稅、核能稅、給予再生能源產業課稅優惠,以政策工具引導民間企業投入再生能源。
他也強調,電力收購制度FIT不應針對純風電或太陽能業者,而應針對整合性投資,包括投資於再生能源儲存、智慧電網、大數據技術等混合再生能源系統。
費爾是德國非營利組織能源觀察集團的創辦人,他在1998年至2013年期間擔任國會議員,共同起草了德國的再生能源法及推動電力收購制度。
荷蘭能源研究中心總監耶寧哈(Harm Jeeninga )也在新能源國際論壇發表演說。他表示樂見台灣政府已對風電發展訂出明確政策。荷蘭的經驗說明政策可預測性和明確性是推動風電價格下降的主因之一。其他兩大原因還包括必須要能正確測量風速,才能計算風電產能,以及離岸風力電網的基礎建設必須將未來更多的風力電廠納入考量。
耶寧哈說,再生能源價格已具備競爭力,但成本還可降低,也必須再降低。像荷蘭一樣,興建第一個風場的成本很高,電價也高,但現在荷蘭離岸風電價格已與傳統能源差不多,台灣比荷蘭更有發展風電的潛力,更可以從他國經驗獲利,例如風速測量,荷蘭現在已能以雷射測速,這對台灣來說是很好的機會。
對於風廠選址爭議,耶寧哈說,社會接受度的確是可能阻礙。他建議政府考慮到選址地區對利益相關各方的影響,包括運輸、漁業、休閒業、國防等,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商業模式;對生態的影響很重要,包括海底噪音、對鳥類、蝙蝠的影響,荷蘭有訂出一項原則,如果風力發電機影響到鳥類,在特定的季節必須要停止運轉。
他也建議,科學家應在此扮演重要角色,反對者通常不會提出科學事實,而是訴諸觀感,例如批評風力發電機距離海岸太近,影響觀光等。荷蘭實際建置後的風場卻非如此,他住的地方靠海邊很近,要在天氣非常晴朗很時才會看到離海邊很遠的風力發電機,科學家可以協助促進以事實為基礎的相關討論。
耶寧哈說,未來能源系統將會有很大變革,且改變會發生的很快,台灣應及早因應機會,以及包括再生能源與能源系統的整合及浮動式風力發電等技術性的挑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