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次危機九次槓桿,到底啥是槓桿?


高負債是不是一定伴隨著高風險?(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7月9日訊】高負債是不是一定伴隨著高風險?你的收益率,最終是由什麼來決定?俗話說,十次危機,九次槓桿。無論是在實體經濟領域,還是在資本市場上,似乎這個現象都反覆上演。而近期經濟的不確定和市場的大幅波動,都與此有關,所以我們有必要瞭解,到底什麼是槓桿。

槓桿就是大家俗稱的債務。就像一根槓桿,支點左邊是你的自有資本金,支點右邊是借來的錢,合在一起,槓桿就擁有了撬動更大力量的能力。是不是很形象呢?

然而花別人的錢確實開心,可是當你借用別人的錢,用來做生意,或者用於投資,當這筆資金到期必須要償還的時候,往往考驗就來臨了。

去槓桿只有兩個辦法,賺錢還錢,或者變賣資產。而一旦第二種情況發生,資產被迫拋售,即使是一個優質資產,基本面良好,但是一旦在公開市場被強行拋售,價格就會下跌。而價格下跌,別人的資產莫名其妙地無故縮水,因此信用下降,別人就需要手頭留有更多的現金和流動性,以維持信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別人也被迫把自己的資產賣掉,換來流動性。當大家都這麼做的時候,市場就會發生大幅波動。

因此,在去槓桿的宏觀大背景之下,高負債企業被一竿子全部打倒,統統被人認為存在巨大風險。哪怕一家優秀的公司,只要負債率有點高,在資本市場就會遭到冷眼甚至被直接拋售。企業正常負債,甚至已經被妖魔化了。

可是,事實是不是真的如此呢?企業負債,就一定伴隨著恐怖的巨大風險嗎?

舉例來說,保險這門生意,是典型的高負債生意。人人都買過保險,無論出行還是給自己的愛車。本質上,你是在和保險公司就小概率事件進行對賭,人們擔心發生意外,所以交保費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大數據精算後認為不會有意外,所以才願意給你承保,敢於給出高額賠付。

在進行理賠之前,人們交給保險公司的這筆保費,在財報上被認為是負債。但是經營穩健的保險公司,在扣除所有賠付之外,它的保費還有剩餘,它就能賺到承保利潤。也就是說,作為負債,你確實拿著別人的錢,然而花別人的錢,不僅沒有利息,還產生了利潤。更為關鍵的是,這筆負債永遠沒有明確的到期時間。當一筆槓桿,沒有利息,又不會到期,它雖然名義上叫負債,但實質上,它就相當於是你的權益和淨資產一樣好用。

再舉個例子,企業的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在財報上也被認為是債務。道理很簡單,會計處理上要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叫權責發生制,客戶打了款,你還沒發貨,這錢當然就是負債。反過來,供應商給你發了貨,企業沒給打款,拿人家的東西當然也是負債。

但是,以上這種債務根本不產生一分錢的利息,企業在產業鏈上處於競爭優勢地位,能夠佔用上下游企業的資金,並免費使用。這種免費槓桿,也不同於我們在新聞裡聽到的,那些去產能去庫存的落後殭屍企業,因為付不起利息,就違約甚至清算破產。這兩類企業有本質不同,簡單根據負債率高低,是完全不能評判風險的。

最後總結,企業負債,不應該被簡單粗暴的妖魔化。沒負債未必安全,有槓桿未必危險。關鍵要看,槓桿的成本是多少?槓桿的使用期限是多久?尤其面對市場波動的時候,我們更要捫心自問這兩個問題。

投出去的每一塊錢,都像是球場上的隊員,教練的策略再完美,隊員臨陣退縮一樣不行。而反過來講,沒有成本、沒有期限,價值觀明確,這樣的資本,即使叫做槓桿,它也是安全而有力的工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許樹澤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