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層次決定你的人生(圖)


認知水平高的人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因此判斷能力更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知乎網友講過一件有意思的事。

01

有個媽媽抱著孩子擠早高峰地鐵,因為人太多了孩子擠得哇哇大哭,她忍不住大喊:「別擠了,趕著投胎嗎?等下一趟會死嗎?」

旁邊一個人小聲回應說:「大家趕著上班怕遲到,互相體諒一下吧。」

這位媽媽突然歇斯底里地大喊起來:

遲到的那幾個破錢,我賠給你行了吧!

怕遲到不知道早點出門嗎?非得擠在這時候,簡直有病。

你更有病,我說你了嗎?你為什麼要回答我?

……

整個車廂裡,只聽到這位媽媽一個人歇斯底里的咒罵聲。

這種奇葩的歸因,不是經過大腦加工的有意甩鍋,而是低層次認知的本能反應,是典型的自利歸因,這些人一旦遇到不利自己的事情,就會歸因於對外界環境,對別人生出巨大的敵意,覺得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他們習慣於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身,失敗歸因於環境。

同事小冀就是這種人。

如果這個月績效得分高了,就滿臉自豪的說我這個月工作做得好,得了個A;反之,一旦得分不理想,就憤憤不平的抱怨領班不公平,居然打了個C。

這種想法,也許可減輕對自己的責備,為失敗尋找到一個妥善的藉口,但也正是這一點讓他們止步不前。

02

中午吃飯時,同事小惠向我們吐糟她表弟沈迷借網貸,她說:

現在的網貸平台太害人,一張身分證就可以貸款,沒有一點門檻,專坑那些少不經事的學生。如果這些平台都能向銀行申請信用卡那樣有嚴格的審核,就不會有那麼多學生陷入不良債務危機……

這讓我想起了鄰居家上個月來了兩個催債的一件事。

他們正在上大學的兒子,在大學期間借了校園貸,已經累計到12萬,孩子自然還不上,借貸方只好找到了父母。

遇到這種事情,一般父母都會狠狠懲罰或教育兒子,避免此類事再度發生,然而鄰居不同,他們並沒有責罰或教育兒子,而是轉去教育借貸方。

夫妻倆苦口婆心的勸說人家以後別做這種害人的生意,還提出讓借貸方與他們簽個協議,以後不再借錢給他兒子。

這個做法讓大家很無語,更讓借貸方哭笑不得。

借貸方忍不住說:「即使我們不借,還有別的借貸方,你們最主要是管好自己的兒子。」

同事小惠和鄰居這種喜歡把鍋甩給外界環境或其他人,是一種低認知的表現,在歸因理論中,是典型的「外部歸因」。

認知層次不同的人,歸因能力有很大的差別。

認知層次高的人自我歸因,認知層次低的人自利歸因。

對於網貸這件事,認知高的人會先反省自己,主動承擔責任,即「自我歸因」;認知能力較低的人,卻只考慮有利於自己的某一方面,把錯誤都歸因與周遭的外部環境,這讓他們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極大的限制了自身的發展。

03

艾森豪威爾還是士兵的時候,有一天,一個軍官查崗時,看見一個他戴的帽子很大,大的都快把他的眼睛給遮住了。

於是軍官便問:「你的帽子怎麼這麼大呀?」

士兵艾森豪威爾答:「不是我的帽子太大了,而是我的頭太小了。」

「頭太小不就是帽子太大了嗎?」軍官問。

士兵艾森豪威爾接著回答說:

我母親教導我,一個人如果遇上點什麼,應該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而不是從別的什麼方面找問題。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人們習慣用自己既定的歸因風格尋找原因和解決問題,只是不同的歸因風格,會導致完全不同的心境。

認知高的人主動反思自己的問題,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取得進步。

04

很多時候,影響我們的不是那件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當下這件事情的認知,認知不同,隨之而來的情緒、狀態以及處事方法可能千差萬別。

曾經看到過一個故事,在美國有一家兄弟兩人,其中一個出奇的樂觀,另一個卻非常悲觀。

他們的父母想讓他們的性格都改變一些,於是就把那個樂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屋子裡,把悲觀的孩子鎖進放滿漂亮玩具的屋子裡。

一小時後,當他們打開悲觀孩子的屋門時,發現他坐在一個角落裡,又抹鼻涕又抹眼淚地哭泣,非常傷心,原來他怕不小心弄壞了玩具,怕挨父母的責罵。

當打開滿是馬糞的房間時,發現樂觀的孩子正在興奮地用一把小鏟挖著馬糞,並不斷地把散亂到門口的鏟乾淨。

看到父母,樂觀的孩子像發現奇蹟似地嚷道:「看這兒有這麼多馬糞,附近一定會有一匹漂亮的小馬,我要給它清理出一塊乾淨的地方來。」

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里根,他從報童到好萊塢明星,再到州長直至走上總統的寶座,這一路發展都得益於他較高的認知。

認識瞭解自己的歸因方式後,你會發現樂觀和消極、幸福和悲傷,都是由他們形成的歸因模式所決定。

認知高的人都有積極自我歸因的習慣,凡事先反省自己的錯誤,主動承擔責任,認定事情可以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積極樂觀,因此更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05

奧地利社會心理學家F・海德在《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書中,首先提出了歸因理論,後來形成了一套解釋人們行為的「自我認知理論體系」。

海德認為:

很多人在解釋別人行為的時候,會把原因歸到目標人的性格、能力等內因上,在解釋自己行為的時候,通常會歸到環境、經歷等外在因素上,這在自我認知上就很容易產生固執的偏見,從而限制我們的發展。

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在於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認知來認識這個世界,看法不同,觀點不同,你的行為也就不同,產生的結果自然也不同。

認知明晰的人,面對現實能夠問對問題,及時行動起來;認知不足,就會陷入到低劣問題的泥坑中。

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不傻,做事說話卻很愚蠢,這其實是認知能力不夠。

認知水平高的人,善於用多元化的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不偏頗,他們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因此判斷能力更強。

當今社會比拚的,不是學分成績,不是名校名師,不是專業科目,而是你對自我與社會的終極認知。

本文留言

作者歆小迪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