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講堂】經前緊張症候群(圖)


經前緊張症候群,除了藥物治療外,最重要的是建立病患的自信心,鼓勵戶外活動,讓心情舒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經前緊張症候群是在月經前或是月經期間,女性的生理上或精神上,及行為上的改變稱之,週期性的發作,與月經息息相關。

這種心理行為的改變,現代醫學仍說不清楚,也些人甚至是荷爾蒙紊亂的關係,但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煩躁、憂鬱、嗜睡、失眠、頭痛、乳脹與水腫,最早在月經前10多天就可能逐漸出現,月經後就逐漸消失。診斷不是很困難,但需要與精神病或是其他的慢性病,如:腎臟病、心臟病等有所鑑別。

經前緊張症候群,除了藥物治療,解除症狀之外,也需要精神治療,給予病人信心,病患本身有適度的運動,這可緩解壓力,疏通肝氣;現代醫學給予的藥物,主要是鎮定劑,有時加上利尿劑與維他命等等。

中醫角度談起

中醫看經前緊張症候群有經行瀉泄、經行頭痛、經行浮腫、經行發熱、經行情治異常等方面,一病一症都用不同的方式處理。因為女性有經、孕、產、乳的特點,長期處於血不足、氣偏盛的狀況,經期血海由滿而溢、由盈而虛,會使陰血更加不足,加上氣血臟腑失調,尤其是肝脾失調,形成多種多樣的症候。大多數經前緊張症候群病情輕淺,預後良好,但少部分嚴重的出現不寐、癲狂的症候,容易影響工作與生活。

若經前出現乳房脹硬疼痛,不能穿衣,頭痛、睡眠不好、多夢、心煩易怒、悲傷欲哭等症狀,是肝鬱化火的症狀,須要疏肝理氣,可用藥物有如:柴胡、當歸、白芍、薄荷、青皮、夏枯草、川楝子、龍膽草等清熱平肝;若月經前頭暈目眩、面色潮紅、失眠健忘、大便乾結、潮熱多汗,是肝腎已經陰虛的徵象,須要調補肝腎,常用藥有如;枸杞、丹皮、熟地、女貞、旱蓮等等。若月經來就腹瀉不止、面白浮腫、月經量少、疲乏無力,這是脾腎已經陽虛的症狀,須要溫補脾腎,用藥有如:黨蔘、白朮、黃耆、附子、巴戟天、補骨脂等等。

疏肝柔肝是關鍵

從中醫的眼光來看,經前緊張症候群治療圍繞著肝的問題,疏肝柔肝是治療關鍵,因為症狀圍繞著月經而作,與血海盈虧關係密切,又肝為藏血之臟,體陰用陽,性喜調達主疏泄,若平時肝血不足,性情抑鬱,若又為情所傷,肝失所養,又值陰血下注血海之時,就會鬱滯肝氣,產生肝陽上亢或煩躁易怒的異常行為;又五行中肝木剋脾土,肝氣鬱滯產生木剋脾土時,就容易乳脹疼痛,因此養血柔肝在經前2週就可開始服用,常用藥物有如:桑葚、白芍、女貞、旱蓮、玉竹、沙參、珍珠、夜交藤等,持續治療就症狀就可改善。

除了藥物治療外,精神治療也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建立病患的自信心,解除憂慮,鼓勵戶外活動,讓心情舒暢;飲食要清淡平和,勿食辛燥溫補的食品,體質虛弱的人不要吃寒涼生冷的東西,這樣可以提高痊癒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留言

作者鄧正梁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