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我們有內地做法(組圖)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左)指工程以「「水下定點隨機」方式擺放消波塊、並稱「香港有香港做法,我們(內地)有內地的做法」。(圖片來源:港台新聞截圖)

【看中國2018年4月9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港珠澳大橋日前被發現其隧道東人工島防波堤,出現參差邊緣,被廣泛質疑「崩堤」。繼日前有參與大橋工程的內地工程師在論文披露有關情況是「盲安」後,大橋管理局昨日再度回應事件,指以「「水下定點隨機」方式擺放消波塊、並稱「香港有香港做法,我們(內地)有內地的做法」。

《明報》報導,日前拒絕回應事件的港府路政署署長鍾錦華,昨赴珠海與大橋管理局開會,但會後並無會見在場守候多時的香港傳媒。路政署在昨日傍晚7時發表新聞稿,表示會在整理資料後,今日稍後會見傳媒。

管理局副局長:我們有內地做法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則在會前向傳媒表示,有關人工島的消波塊「在水下是「一個定點隨機的擺放,它是互相之間有勾連的,不是說隨便就亂擺,它要起到一個消浪的作用,我們底下有沉管,我們的上面的荷載不能過大,要做一個這樣的處理、特殊的處理,沒有擺滿它就是塌了、就是沉降了,不是這個意思」。他又指「西面的風浪沒有南邊大」,因此「無須整齊擺放消波石」,並稱「香港有香港做法,我們(內地)有內地的做法」。

余又稱,香港公眾關注事件「應在技術層面討論,不應該炒作問題」,並稱「我們是這樣設計的,我們認為沒有問題」;至於有傳媒提問指有關情況與當初的設計圖不同,余則強調,該圖片是「效果圖」、「效果圖不一定就是施工圖」,並稱「理局一直有檢查、監測及維護大橋,粵港澳三方每月都有工作例會跟進,不會隱瞞任何問題」。


有港民近日拍到大橋隧道東人工島的高空照片,發現其中一端防波堤邊緣參差不齊,部分組件似被海水沖散。(圖片來源:UAVHongKong/FB)

陸專家披露:不應「隨機擺放」

不過,5日有親中媒體引述大橋管理局總工辦主任陳越指,顯示防波堤參差不齊的高空圖片拍攝者「非工程類專業人士」,認為其「只憑其主觀印象判斷防波堤被沖散並不可靠」,並認為有關參差形狀「是錯覺」;大橋管理局也於5日在官網發表聲明指,「局方是刻意把大量5噸重扭工字塊放置於水面下,並按規範要求採取隨機擺放」,否認是海水或海底沉降捲走消波塊,又指「現有設計滿足防護、消浪等要求」。

然而,內地學術期刊《港工技術》今年2月刊登的一篇論文,該論文作者肖仕寶正是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工程師之一。論文指出,「有護岸工程出現弱波石不具備勾連效果」,令弱波石之間出現縫隙,捲動部分弱波石到水下,而這種「隨機安放弱波石的行為實為『盲安』」,並指出有必要擬定修復方案;

而另一份內地學術期刊《中國港灣建設》、在2015年7月刊登的〈扭工字塊安裝施工技術〉論文當中,詳細列明了「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的弱波石設計,水面上要『規則安裝』,水面下則要『定點隨機安裝』,弱波石要平均分佈,更有特定扭角以及間距要求,亦需要相互搭接和前後勾連,避免出現隆起及漏放的現象。」說明大橋管理局「隨機擺放」的說法並非正常施工方法。


隧道東人工島設計圖,可見本來防波堤設計是圓弧形。(圖片來源:路政署)

港專家:自相矛盾

《蘋果日報》報導,香港土木及結構工程師倪學仁形容,管理局的「最新說法」有自相矛盾之處,因為「理論上人工島北面和東面風浪應當最小」卻不如西邊一樣出現凌亂擺放現象,指從專業角度來看,一眼也會感到「不是很正確」。倪認為,大橋管理局雖然理論上「由三地政府共同監管」,但事實上設計、施工、技術標準等「都只用各自標準設計和建造」。

資深工程師黎廣德表示,管理局用「炒作」形容媒體或港民討論事件,是「非常不公道」的說法。他表示,早前管理局亦曾承認消波石可能會出現移位的事實,認為不該持「防護心態」,而應該平心靜氣,公開工程資料,包括設計修改原因和修改方案詳情讓大眾以及專家討論。

早前有資深工程師指出,這個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當初採用了毋須先行挖走海底淤泥的非浚挖式填海法,設計時低估了海浪致出現異常沉降,因此導致有關情況發生;土木及結構工程師蘇耀坤認為,人工島或出現沉降現象,令防波堤組件下降及被冲走,由於該人工島連接隧道,若出現沉降現象,恐怕會壓毁隧道。

本文留言

作者鐘靈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