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流分布最多在廣東珠三角,其次是福建閩南一帶。(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看中國2018年4月5日訊】台商西進中國近40年,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年統計,赴中就業的臺灣人不到41萬人;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則指出,定居中國的臺灣民眾有2百萬人,「臺流」數字更是個謎,估計從數萬到數十萬人都有。學者呼籲,在中國祭出對臺31條之際,政府應建立民眾赴中資料庫與平臺,做好源頭管理,這也是國安戰略的一環。
四處流浪被中媒類比為「盲流」
據中國媒體報導,光在上海的臺流高達數萬人,隨著景氣榮枯,人數也會有變化,而臺流分布最多在廣東珠三角。
其次是福建閩南一帶,從沿海大城市延伸到內陸地區都有,廣東東莞的厚街鎮一度被稱是「臺流村」。中國媒體甚至把四處流浪的「臺流」類比為「盲流」。
林宗弘表示,許多台商拋妻棄兒赴中發展,但懷抱的中國夢碎,客死異鄉,最後連骨灰也回不來臺灣,「臺流的人數一直在增加,卻不知他們最終的下場」。
清大社會所所長陳明祺則指出,先前中國掃除「低端人口」,當中是否也有臺流,值得關注。
海基會臺流返臺案件明顯增加
兩岸相關人士表示,多數臺流想要返臺,但不是沒錢買機票、就是臺灣證件已遺失,因此他們透過當地台商協會轉給海基會處理。這些臺流即便可回臺,臺灣家屬幾乎都不願出面接回,這些貧病的臺流回臺後,「十個中有九個半」是由縣市政府的社會局安置。他也觀察到,從去年底至今,海基會接獲的案件明顯增加。
臺流原指生意失敗的台商、失業的臺干甚至台籍通緝犯,流浪中國各地,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但林宗弘表示,臺灣年輕博士赴中任教近年出現頻繁換校的現象,他們遭遇各種不合理待遇,有人感覺自己像「被詐騙」,因為本來談好的條件,包括升等、薪資、福利等,卻在換合約時被修改,當初承諾的優惠並未實現。
清大社會所長陳明祺指出,隨著中美貿易戰開打,加上中國工資上漲、環保標準趨嚴,在台商仍是代工生產模式下,近年布局已逐漸把重心轉移到越南、印尼等地,加上中國經濟成長也趨緩,台商經營困難、臺干失業,臺流問題一直存在中國社會。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說,從經濟部、陸委會到教育部,都無法掌握臺灣人在中國經商、求學與任教的人數,若中國的對臺31條所做出承諾沒有實現,政府同樣也無法掌握到受害者的狀況。
瞭解中國底層政府或可善用
他認為,台商、臺干或因輪派、拿觀光簽證出境,無法掌握數據,但教育部至少可要求赴中任教或求學的民眾登記,建立資訊平臺或資料庫,這些臺生或許未來會回臺念碩博士、就業。
而臺灣博士也許也會回臺申請教職,都是調查的機會;這群人在中國生活多年,瞭解中國底層與社會變化,政府或可善用這些人才與資源。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