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前車之鑒 日本經濟是輸給了貿易戰嗎?(圖)

作者:梁建章  2018-04-05 09:2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日本經濟衰落對中國的啟示是,中國不用擔心貿易戰,而是要加大本國市場的開放力度,更重要的是增加人力資源的投入,鼓勵生育,防止跌入類似日本的低生育率陷阱。超低生育率所導致的人口坍塌,將是中國未來面臨的嚴重問題。這種人口趨勢如果不能逆轉,將給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乃至中華文明的傳承帶來深重的危機。
中美現下狀況使人聯想到1980年代的美日貿易摩擦。(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4月5日訊】中美貿易戰目前已經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關注,自然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1980年代的美日貿易摩擦。1980年到1984年,當時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從76.6億美元擴大到461.5億美元。為了減少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1985年9月,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簽署了「廣場協議」,上述五國開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在國際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不到三年時間,日元對美元升值1倍以上。

有人認為,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出口被限,從而導致日本經濟之後出現了「失落的二十年」。似乎是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通過貿易戰,最後打敗了日本。但這種觀點具有很大的誤導性,最關鍵的問題是,儘管日元在八十年代下半葉升值,並且在某些行業實行自願的出口限制,但是日本的出口和貿易盈餘卻基本得到了保持,在1990年以後的二十年中一直維持較高水平。所以日本經濟被貿易戰打垮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還有些學者認為,日本經濟的問題主要是房地產資產泡沫的破滅所帶來的金融危機。隨著金融危機的過去,日本企業就可以憑藉其強大的競爭力,讓日本經濟重新振作起來。但是現在看來,金融危機不是根本的問題。金融危機一般持續時間是2-4年,歷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也只持續了12年,而日本經濟的蕭條已經持續了20多年。

那麼日本經濟的病根到底在哪裡?日本曾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之一,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GDP的年平均增長率超過8%。大批日本企業在汽車、電子、機械設備等行業迅速興起,超越美國企業成為世界技術創新的先鋒。但是日本企業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時,早已不是在和中國等比拚勞動力成本,而是需要和美國比拚科技創新能力。日本企業之所以敗下陣來,是因為隨著人口結構的老化,日本的創業和創新活力大減,在半導體、軟體、通訊乃至新能源等一個又一個行業被美國和新興國家趕超,錯失了新技術帶來的發展機會。

現在許多學者都開始意識到,長期低生育率導致的人口老化和萎縮,才是日本經濟長期萎靡的主要原因,其突出反映是日本創新和創業能力的缺失。因為年輕人越少,社會越會趨於保守,論資排輩越嚴重,導致年輕人的晉升或得到歷練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也就是說,不僅年輕人少了,年輕人的平均創業能力也更低。在老人主導的社會中,即使有少量的年輕人創業,他們也難以得到必要的資金和社會關係的支持。

這種情形在日本非常嚴重,日本企業中普遍存在論資排輩的現象。隨著人口老化,日本企業中老年人比例越來越高,年輕人的提升空間被擠壓。本來就在不斷減少的年輕人,得不到充分的鍛練,無法積累足夠的社會關係和資本,讓其創業能力大為弱化。僵化的人事制度讓創業失敗的年輕人很難再找到好工作,導致年輕人不敢冒險創業或加入高風險的創業型公司,以至數量已很少的創業公司又很難找到高素質的人才。創業型公司的成功率下降增加了創業的風險,併進一步降低年輕人的創業意願。

在長期低迷的創業意願之下,日本近幾十年幾乎沒有新創辦的大型高科技公司,和美國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年輕人口數量和比例的減少,日本的創業活動持續走低。日本每年新企業佔所有企業的比例從1970年代之前的6-7%逐步降至1990年代之後的4%左右。

日本不僅缺乏新企業,其老牌企業的創新能力近年也大打折扣,相比於富有活力的美國企業,日本企業普遍顯得保守、僵化和遲鈍。一般來說,只要晉升與年齡和資歷相關,那麼整體社會的老齡化程度就會在企業管理層中加倍放大。管理層越老化,論資排輩的人事制度越根深蒂固,這是惡性循環。在一些傳統領域,如汽車、機械設備等行業,只要用戶需求和技術變化不那麼快,高齡的日本企業像本田、豐田還可以做得很好。但在越來越重要的新技術領域,如通信、電子商務、新能源等行業,老態龍鐘的日本企業似乎已跟不上世界技術進步的步伐了。

在高科技產業如軟體和網際網路業中,初創公司至關重要。讓我們比較一下福布斯排出的美國和日本兩國的十大高科技公司。在美國的十強企業中,有7家是在過去的40年裡創立的。而在日本,沒有一家是過去40年成立。再從企業家的年齡來看,這些企業的創始人在創業時大多隻有20歲到30歲,可見這才是最活躍的的創業年齡。而在目前仍然健在的企業家中,日本只剩下了一個86歲高齡的稻盛和夫,而在美國,谷歌和臉書等公司的掌門人,仍然處於50歲不到的壯年時期。通過這組對比,已經直觀反映出美日兩國企業在創新能力上的巨大差距。

由此可見,日本經濟之所以會進入長期的衰落,根本原因還是生育率乃至人口結構出現了嚴重問題,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創新創業能力。

日本的生育率在1945∼1948年超過4.0。在1949年將流產合法化並取消撫養補貼以抑制人口增長後,生育率從4.34降至1974年的2.05。到1974年,《日本人口動向——靜止人口》白皮書,將政策目標從節育過渡到穩定人口規模,但生育率到1988年卻進一步降至1.66。1989年,生育率跌至1.57的消息成為日本頭條新聞。截至2017年10月,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3515.2萬人,佔總人口的27.7%。而且,日本老年人口中超過一半年齡在75歲以上。由於生育率下降,日本的適齡勞動者三十年來持續減少,而且這種減少趨勢還在不斷加快。2013年8月,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在新書《李光耀觀天下》中,把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最大原因歸結為「人口驟減」,並稱他個人對不願採取接納移民政策的日本未來「感到極為悲觀」,強調老齡化將使經濟失去活力。

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經濟的衰落,為中國經濟的崛起創造出一定的有利條件。但如果進一步來看,中國又是否會重蹈日本的覆轍呢?中國的生育率下降比日本要晚25年左右,但遠比日本迅猛。由於城市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低生育率帶給中國的人口災難也要更晚一些,可能會在10到20年之後才逐步顯現。屆時,隨著養老負擔增加,經濟產出中可用於撫養之外的消費將減少。在扣除城市化和技術進步的影響外,消費和生產同步縮減,整體經濟規模隨人口減少而相對萎縮;除了醫療、養老、殯葬等,其他行業都將步入衰微,國內投資動力將嚴重不足。因為老人的消費意願低於中年和年輕人,消費萎縮可能快於收入萎縮,引發通貨緊縮。由於經濟規模的不斷縮小,家庭累積的名義財富將持續泡沫化,可能表現為投資收益低下和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

日本經濟衰落對中國的啟示是,中國不用擔心貿易戰,而是要加大本國市場的開放力度,更重要的是增加人力資源的投入,鼓勵生育,防止跌入類似日本的低生育率陷阱。超低生育率所導致的人口坍塌,將是中國未來面臨的嚴重問題。這種人口趨勢如果不能逆轉,將給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乃至中華文明的傳承帶來深重的危機。

作者簡介:
梁建章,攜程旅行網聯合創始人和執行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人文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

黃文政:人口與未來網站聯合創始人、人文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